任鳥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
趙宋王朝聯金滅遼收復燕雲十六州到底對不對,是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
自從馬植(也就是趙良嗣)提出聯金滅遼收復燕雲十六州這個戰略建議以來,趙宋王朝的內部一直爭論這個問題。
甚至於後世的很多學者和歷史愛好者也在爭論這個問題。
可以說這個問題爭論了近千年。
反對的人有很多,他們認為趙佶連金滅遼收復燕雲十六州,是幹了一件愚蠢至極的大蠢事。
不過也有很多人覺得趙佶連金滅遼收復燕雲十六州做得沒錯。
趙佶曾兩次謀劃收復燕雲十六州。
第一次發生在女真人剛起兵反遼不久,趙佶想趁機出兵北上,用武力收復燕雲十六州。
這次也是由童貫掛帥,並將兵馬已經聚集起來了,而且已經作出了部署。
那時蔡京擔任宰相,他支援出兵。
趙佶、蔡京加童貫的組合,是為趙宋王朝收復青唐失地以及打得西夏大敗差點沒有滅亡的組合。
但東南地區的突變,導致後來停止了行動。
老實說,東南之變的影響太大了。
如果不是東南發生了大規模的起義,趙宋王朝必須得調動西軍平叛,然後緊接著就北上收復燕雲十六州,導致西軍精銳喪失了很多以及師老兵疲,燕地的戰役未見得會失敗。
沒有燕地的失敗,幾十萬百戰精銳宋軍的損失,金國就不大可能南下。
如果沒有東南之變,燕地的戰役固然宋軍未必會失敗;
如果東南之變早點發生,那宋軍得到充分的休整後,也未必打不贏燕地的戰役。
如果東南之變晚點發生,那趙佶很可能會放棄收復燕雲十六州,那樣的話,有可能導致北遼獨立,成為趙宋王朝的衛星國,在宋金之間作為屏障。最壞的結果也不過是燕雲地區被金國佔據,金國代替遼國的地位。畢竟趙宋王朝的主力還在,金國未必敢南下。
所以說東南之變不早不晚正正好好地敲響了趙宋王朝的喪鐘。
這第二次便是,趙宋王朝在南方被李存打得大敗,丟失了南方的半壁江山,以至於趙佶皇位不穩,趙佶需要用一場大勝來挽回他的政治生命,所以趙佶才想聯金滅遼收復燕雲十六州。
不過這次趙佶產生了一個很荒唐的邏輯,那就是,他認為收復燕雲十六州似乎需要金人同意才行。
後來趙宋王朝進攻燕地的軍事失敗,以及在與金人外交談判中處處被動,都源於趙佶的這一錯誤的指導思想。
如果趙佶當時一心用武力來攻打已經被金國打得奄奄一息的遼國,而不是瞻前顧後強令前線將士按兵不動,可能一戰就打下了當時只有幾萬軍隊的北遼。
那樣一來,趙宋王朝雖然失去了南方的半壁江山,但北有燕雲地區的天險,南有長江天險,可以以天險來鞏固自己的國防,也不失一大國底蘊,將來未必不能跟乾、金、西夏等國一決雌雄,或是在幾國之間搞平衡。
可趙佶卻想驅虎吞狼,又遇到了李存這個機會主義者,把握住了這個機會,一舉就奪取了燕雲地區,然後來了個關門打狗,滅了趙宋王朝。
歷史上,由於趙佶對剛收復的燕雲地區政策失誤,由於聽金人的話殺了張覺搞出來的平州事件,由於暗通耶律延喜等事沒有處理好與金人的關係等綜合因素,最終導致收復燕雲十六州失敗,並引發了宋金戰爭,葬送了北宋,元朝人在他們編撰的《宋史》中嘲笑趙佶,說他「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耳!」
後來,這個結論結結實實地罩在了趙佶的頭上。
再由於《水滸傳》、《金瓶梅》等明朝的生動渲染,趙
佶於是便成了最昏庸無能、最荒y腐朽的皇帝,而圍繞在他身旁的大臣也全是女幹臣。
其實——
對於趙佶以及他身旁的重臣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失敗,將北宋亡國的責任完全推到趙佶以及所謂的「六賊」身上,是有失歷史公允的。
別的先不說,只說歷史上的趙佶敢於拍板做出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決策,應該說還是有些戰略眼光的。
當時,女真人崛起於東北大地,大遼帝國搖搖欲墜,對於趙宋王朝來說,這的確是一個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歷史契機。
而收復燕雲十六州是趙宋王朝無法擺脫的一個歷史情結。
這真不能因此就說趙佶這樣做便是好大喜功、投機取巧、不自量力。
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趙佶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