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鳥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直是漢地,漢朝時,當時的朝廷移民洛陽以東的河南、山東七十萬貧民到寧夏和甘肅兩路。
而且,西夏這裡一直都不是淪陷區,胡人並沒有進入過。
——安史之亂時期,朔方郡和河西走廊都是大唐王朝的後方,唐肅宗繼位於靈州,也說明這是漢人地區而不是胡人地盤,因為朔方節度使治所就在這裡,本來就是防長城外的胡人的,而且,安史之亂時,朔方軍保衛唐朝的貢獻是數一數二的。
直到宋初,朔方軍節度使和歸義軍節度使都還存在,尤其朔方郡,唐末宋初一直儲存完好,人口沒什麼損失,甚至還打敗了來犯的吐蕃。
党項人是跟隨李繼遷從陝北夏州遷移到朔方和河西走廊的,從遷移來到李元昊稱帝也就三十多年,不可能屠殺光也沒任何記載說党項人屠殺過境內漢人。
趙匡胤曾經下令遷走所有党項人到內地,也才遷走了四萬人,後來李繼遷反宋,被宋軍俘獲了兩個部落才三千人。
之後李繼遷跑到靈州攻打甘肅,集結所有四十四個党項部族,全民皆兵也才集結了一萬三千多人。
按一個部族兩千人來算,党項未建立西夏時最多也才十萬人左右。
而朔方軍在唐朝時就有六萬七千人,再加上隨軍家屬及平民,朔方郡人口應該有三十到四十萬人。
甘肅的歸義軍統治下的漢人人口,在唐末時也有一百萬。
換而言之,西夏的人口,本就以漢人人口占多,党項在西夏初期僅有十萬人左右,就是發展到了現在,其實也就幾十萬人。
關鍵,西夏一百年前才從中原王朝的統治下分離出去,因此,就算是其中的党項人其漢化程度也比其他胡人高出很多。
關鍵的關鍵——
西夏自李元昊建國以來,一直存在著“蕃禮”與“漢禮”之爭。
毅宗、惠宗兩朝經常反覆。
到李乾順時期,“蕃禮”與“漢禮”之爭鬥得更加激烈。
而李乾順對高度發展的儒家文化與漢族文明十分傾慕,因此他決定在西夏大力提倡漢文化,以改變西夏的落後風氣。
所以,李乾順掌權沒多久,就借御史中丞薛元禮之口倡導儒學,在薛元禮的上疏中稱:“士人之行,莫大乎孝廉;經國之模,莫重於儒學。昔元魏開基,周齊繼統,無不尊行儒教,崇尚詩書,蓋西北之遺風不可以立教化也。”,因此,西夏只有重新提倡漢學,才能改變西夏的不良風氣,挽救面臨的危機。李乾順採納了“薛元禮的建議”,下令在原有的“蕃學”之外,特建“國學”,教授漢學。
李乾順還挑選皇親貴族子弟三百人,建立“養賢務”,由官府供給廩食,設定教授,進行漢學培養。
李乾順更是對那些擅長漢學計程車人給予特別的優待。
另外,李乾順自己也喜歡附庸風雅,曾借大臣高守忠宅第後院生長靈芝,以為祥瑞,在百官朝賀之際,李乾順作《靈芝歌》與諸大臣酬唱,並勒石志瑞。
甚至於,有的党項貴族大臣對李乾順重視漢文化不滿,諷刺李乾順數典忘祖,李乾順都不予採納,一心將西夏漢化,以便鞏固其統治。
到了李仁孝繼位以後,西夏漢化得就更加徹底了。
李仁孝之所以剛一繼位就立罔氏為皇后,只因罔氏聰慧知書,愛行漢禮,李仁孝在儒學上的建樹,得到她不少幫助。
而李仁孝繼位後的三把火之一就是下令在各州、縣設立學校全民學習漢文化,接著李仁孝又在皇宮內建立小學(皇家學校),凡宗室子孫七歲至十五歲都可以入學,李仁孝和罔氏也常常前往調教訓導漢文化。
後來,在李仁孝的主張之下,西夏摹仿中原制度,設立太學,李仁孝身為皇帝,親臨太學“釋典禮”(也就是向先聖先師舉行隆重的祭祀),並對教師、學生分別給予賞賜。
在建立太學的第二年,也就是今年年初,李仁孝頂著戰爭的壓力,還尊孔子為文宣帝,下令各州郡修建孔廟。
值得一提的是,西夏的孔廟建得宏偉高大,如同皇宮一般。
由於李仁孝提倡文治,重視漢化,大量的西夏人才湧入廟堂之中,其中不乏卓越的學者,像大學者斡道衝、王仁忠,編纂《夏國譜》的羅世昌,抗命不去金朝為叛臣的焦景顏,等等。
也就是說,經過李乾順、李仁孝這兩朝不留餘力的引導,西夏漢化的程度甚至不在已經被大乾王朝治理了十五、六年的燕雲地區之下了。
而且,西夏還培養出來了大量的精通漢文化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