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十三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言論。
比如亨利-卡維爾在巴黎接受法國媒體採訪時,就聲稱克里斯-丹恩具備非常濃重的“恐怖主義”色彩。
“我之所以喜歡克里斯-丹恩,就是因為他幾乎是一個壞人,他行走在善惡邊緣,他心裡有邪惡的想法,但是他總能把這些想法剋制起來,確保自己還站在正義的一面。克里斯-丹恩表面上行俠仗義,其實內心深處的真正動機不那麼單純,但是幸運的是他能用利他主義來約束自己,確保自己還是個好人。”
對待一個揹負沉重負擔的角色可以這麼說,但對於魔術師這樣恐怖的人物,就要適當的注意說辭了,詹姆斯-弗蘭科在北美接受採訪,談起魔術師的時候,更多的是從娛樂的角度出發。
“事實上,我們拍攝影片的目的就是為了娛樂,為了講一個好故事。我喜歡墨菲在虛構的紐約市這樣一個現實並不存在的環境裡構建情節,這樣影片就能在觀眾群中有更廣泛的共鳴,因為每個觀眾都可以把自己生活的環境帶入到影片當中。在這個過程中,有些觀眾可能會照自己的想法,從政治角度來理解影片,這也是不可避免的。”
至於墨菲自己,則在推特和臉書上面更新了一段話——每個英雄都有自己的旅程和開始:我們為什麼會摔倒,因為這樣我們才會學著站起來;每個英雄也都有自己的終結:你是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所作所為。
對於《黑暗之城》的宣傳營銷來說,還遠沒有到結束的時候。
當然,這部影片不可能獲得所有人的好感,也有人抨擊《黑暗之城》就是一部既傻又蠢的好萊塢工業流水線產品。
對於這一點,墨菲從來都不否認,他從業以來雖然是公認的非常具有個人風格的導演,但嚴格說起來的話,拍攝製作的所有的影片都是流水線產品,而且別說暑期檔典型的商業大製作,那些被小眾影迷捧到天上去的奧斯卡最佳影片乃至《肖申克的救贖》,又有誰不是好萊塢工業流水線的產出呢?
每一個消夏電影季到來的時候,伴隨而來的還有充滿文藝範的一小撮觀眾關於續集、爆米花和特效太多的抱怨,他們一面對影片滿口怨言,一面排隊買票觀看。
在他們的嘴裡,所有的商業片都是無腦的。
就像是一些人對於藝術電影沒有興趣,會自動忽略這一型別的影片一樣,他們都忽視了一點,無論是藝術性,還是娛樂性,都是一部經典影片乃至是傳世經典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換句話來說,電影發展到現在,它的兩大性質:藝術性和娛樂性,缺一不可,也不是絕對對立的。
商業片符合大眾口味,娛樂性是其訴求點。
比如畢加索的畫,擺在一些觀眾面前,他們會感到乏味,因為他們既不懂,也沒有興趣,他們get不到他的點。
同樣的道理也可以用在藝術片上面。
確實,嚴格說起來,電影不應該分商業和藝術,不過這個行業發展到現在,這個型別劃分不是說不應該他就不存在的。
尤其是在好萊塢,二者的界限分明。
相比於藝術片,商業片顯得有些低俗,還套路化,但無論商業片怎麼走套路,套路隨時代都會進行調整,等過上幾十年再研究起商業片,說不定就會像現在看好萊塢黃金時代的影片,會看到特有的時代印記,那也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說不準那時還會引發無數人的懷舊。
坦白地講,墨菲雖然不贊同好萊塢電影同質化和無腦爆米花化,但也認為該稍稍用寬容的眼光看待它們。
好萊塢商業電影可以說是當下後現代主義藝術形式的最突出代表,它的商業性、消費性、市場性以及對世界電影工業發展的廣泛影響,都毫無疑問地成為大眾文化的焦點中心。
而且好萊塢電影業有一個發展歷程,它是從古典好萊塢轉變到當代好萊塢的,古典好萊塢時期是電影工業的最初發展時期,注重影片的通俗性、娛樂性,力求體現各民族共有的傳統道德倫理觀、精神價值觀。
隨著電影科技的飛速發展好萊塢商業電影在製作方面發生巨大變化,大量的電腦媒體技術被廣泛採用,大型攝影棚的建立,使得電影製作能夠展現更多的、以前難以表現的場面,製作更加精良,視覺效果誘人,這一切是建立在大額資金投入的基礎上,儘管好萊塢的電影技術很先進,但在電影故事的內容表現上,仍然延續傳統的一套固定模式,娛樂性被放在第一位,其原因還是電影首先被製片商們視為能夠獲利的商品而不是藝術品。
《黑暗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