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十三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委們的眼睛都瞎了嗎?”
受到波濤洶湧的差評的影響,《迭戈-羅斯》在imdb上的評分不僅沒有因為拿到奧斯卡最佳影片而提升,反而短短几天時間,就跌破了8.5分,只有8.4分了。
墨菲知道這波差評針對的是什麼,《迭戈-羅斯》北美票房很有希望突破1億美元,但在擴大放映一週之後,影片的市場潛力和奧斯卡效應消耗的也很快,北美票房再次進入緩慢增長的階段,二十世紀福克斯也跟奈飛和電視臺方面開始了版權談判,這些不利的訊息,都可能直接影響到影片的收入。
丟掉原本籌劃多時的小金人,總有人不甘心,這很正常。
由於準備開始籌備新的計劃,墨菲沒有太過理會這些訊息,跟天主教的事情一樣,讓人好好盯著,有什麼情況及時彙報就足夠了。
不過,他不理會,不代表媒體不會,在墨菲有次離開死星大廈的時候,就被幾個記者堵住了,其中還有他比較熟的那位來自《好萊塢報道者》的女記者凱莉-拉波爾特。
“墨菲,最近有很多關於《迭戈-羅斯》這部影片的差評,乃至是惡評。”
這個女記者看到墨菲沒有讓保鏢攔住自己,知道有機會採訪,立即把錄音筆遞到了墨菲面前,問道,“更有墨菲-斯坦頓已死這種話,你怎麼看?”
“我覺得這很正常。”墨菲當然不會傻到跟水軍去開戰,這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幾乎是站在影迷的對立面,因為那些差評和惡評裡面,有非常多跟風或者確實不喜歡《迭戈-羅斯》的影迷。
他稍作思考,說道,“什麼叫惡評?花錢看完電影覺得不痛快去打分網站給出一分,這不叫惡評,在撰寫評論時使用了粗話,恐怕也不叫惡評——電影是一種消費品,不具備人格性,不喜歡的話怎麼批評都不為過。至於‘xxx已死’這樣的評價,聯絡語境來看,這是對其創作的評價,而非人身攻擊。”
凱莉-拉波爾特又問道,“這些惡評會不會傷害到你的影片?”
“惡評傷害我的影片?”墨菲直接搖頭,“我認為不會。”
“為什麼?”凱莉-拉波爾特適時的問道。
“最理想的電影評論環境,是客觀、理性、深入的談論與分析,但因為種種因素,當下的評論環境確實不理想。”
墨菲說的是實情,有太多的人或者團隊,依附在電影產業上生存,如同明星一樣,其中很多必須要為了吸引眼球做些什麼,所以他又說道,“一些媒體或者個人使用誇張的語言和不可控的情緒來評價電影固然不可取,但他們的做法更多可以視為一種表演而非惡意中傷,因為它們的評價物件,與浮躁、蒼白的風相得益彰,是一對親兄弟。”
說到這裡,他擺出了一個奧斯卡最佳導演應該有的立場和格調,“我認為真正會傷害電影的是爛片,而不是所謂的惡評!”
這是一個很普通的常識,不過放眼全世界,總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會故意混淆視聽。
流行文娛產品的功能之一,就是承載公眾對它們的不同感受,由之衍生的話題,也是它們的價值體現。
比起遭遇各種不同聲音的評價,放到市場上默默無聞才是對這些產品最大的蔑視,電影產業及其周邊經濟有一個觀點是,罵聲也是消費力的體現,優秀的企業與產品,不會擔心罵聲,甚至可以透過罵聲製造傳播效應,把壞事變成好事。
如果一個導演一部影片,連一點批評都經受不了,這種脆弱心理的形成,非常耐人尋味。
怕捱罵,是對自己產品不自信的表現,另外,還有一種最大的擔心就是擔憂商業收益受影響。
但在墨菲眼裡,一部電影想透過票房賺錢,最基本的做法是把電影拍好,讓挑剔者儘可能少的開口,真有雞蛋裡挑骨頭的人,自然會有大批喜歡的觀眾聲音把批評聲音淹沒。
電影拍得不好,希望有好票房,還希望有好口碑,天下哪有這樣的好事。
像《迭戈-羅斯》這次,是有人故意為之,而一些影片被海量差評乃至罵聲淹沒,往往是因為觀眾已經被騙了許多年、騙了許多次,憤怒的情緒已經無法被日常的滅火手段覆蓋。
不過,墨菲不理會,並不代表沒有去管,比如他的個別影迷,認為這一次又是天主教在暗中搗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