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十三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他們誇誇奇談,沒有任何顧忌。
如果說《沉默之像》的地獄來自描述和想象,那另一部影片《女性癮者》更是奇葩,導演拉斯-馮-提爾口味更重,就說夏洛特-甘斯布為自己墮胎的一場戲,特寫配合事無鉅細的手術流程,趕走了很多心臟脆弱的觀眾,堅持留下的觀眾也承認看完之後反感出內傷。
哪怕在西方社會,拉斯-馮-提爾的舉動無疑也充滿了挑釁。
這樣的影片就能代表電影藝術?拉斯-馮-提爾這樣的歐洲導演就真的是在為實現電影藝術而努力?
恐怕任何有頭腦的人都會得出否定的答案。
如同好萊塢主流商業影業的視覺特效一樣,他們不過也是在製造吸引觀眾的賣點而已。
只是這些人沒有足夠的投資和電影背後的技術支援,決定了他們不可能打造那些耗時耗力的場景,只能依靠相對廉價的裸體、3p、**以及其他大尺度的賣肉戲份,來吸引觀眾實現盈利。
如果有人說這些大尺度的歐洲電影代表電影藝術,恐怕很多人會吐他一臉。
不管怎麼說,好萊塢電影攻略全球電影市場乃是不爭的事實。
與好萊塢電影的全球化相比,歐洲電影的生存空間也受到了極大的威脅,有資料統計顯示,義大利電影在本土市場的份額僅佔到百分之三十左右,而這在整個歐洲已經是最高的本土份額了,越來越多的歐洲導演以及演員都在跟隨好萊塢的腳步,追求電影票房這種更加實際的回報。
眾所周知,好萊塢的全球化使得美國電影打破文化隔閡、獲取更高的票房,電影本身變得更為通俗易懂,好萊塢電影橫行全世界,對全球電影觀眾的審美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曾經和美國電影實力相當的法國、義大利電影在全球影響力直線下降。
在這樣的背景下,歐洲電影節的衰弱也無法避免。
這一屆威尼斯電影節就此落下帷幕,但金獅獎最後落在《聚焦》和墨菲的頭上,在北美與歐洲媒體的口中,反應截然不同。
北美的主流媒體普遍認為墨菲和《聚焦》拿到金獅獎是眾望所歸。
而歐洲的很多媒體,紛紛以“冷門”和“爆冷”之類的詞彙來形容威尼斯電影節最重要的獎項。
無論如何,墨菲抱走威尼斯金獅獎是不可改變的結果。
威尼斯電影節閉幕式後的第二天,墨菲就離開義大利返回了北美,《聚焦》這部影片利用在威尼斯電影節和多倫多電影節放映的機會,製造出了巨大的聲勢,很多國家和地區的片商,紛紛找上二十世紀福克斯,想要引進這部影片。
距離《聚焦》上映還有很長的時間,不過二十世紀福克斯已經與很多國家的發行商展開談判,短短一週多的時間裡面,就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發行公司與二十世紀福克斯簽訂了正式的合約。
加上二十世紀福克斯能夠自己發行的一些海外市場,《聚焦》這部影片最少會出現在超過八十個國家與地區的院線市場裡面。
這足以保證影片會產生世界級的影響力。
當然,墨菲和二十世紀福克斯首先要保證《聚焦》這部影片在北美市場所能引發的關注度。
好萊塢電影發展到現在,絕大多數北美大熱的影片,在海外市場也會引發轟動,最少也能引燃西方世界的電影市場。
坦白地講,墨菲也沒想過這部影片可以影響東方的幾個國家,畢竟天主教在那邊的傳播不算特別廣。
毫不誇張的說,沒有天主教作為基礎,《聚焦》的影響力就會小很多。
隨後,二十世紀福克斯開始了《聚焦》的映前宣傳營銷,發動旗下的媒體不斷炒作相關的話題,天主教依然是主題之一。
“被扭曲的不全是信仰認知,而是人本身無信,只能被身邊常見的宗教信仰所影響……”
或許是親眼目睹了整個事件的經過,蓋爾-加朵別有感慨,曾經這樣對於墨菲說過,“宗教信仰很多時候其實就是人對宗教組織的品牌認知,一旦組織管理不健全,就容易出現問題了。問題被掩蓋了,是因為人迷信權威和傳統,這就像宗教組織兜售信仰,銷售人員傷害了消費者,消費者卻無從投訴。”
或許這代表了不少人的看法,在十一月初的時候,《聚焦》正式以十家影院的規模,進入北美院線市場,無數觀眾蜂擁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