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十三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外界對於天主教在美國犯下的各種醜聞的揭露還在繼續,有蓋爾-加朵盯著這方面的動態,墨菲非常放心,也能把精力全部投入到了新專案的劇本編寫當中,這樣一部題材和目標很明確的影片,最後想要出彩,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首先,墨菲確定了專案的片名,就是新聞釋出會上面的《聚焦》。
對於他來說,這是一部在特殊社會環境下,精心選擇的電影,而且早在計劃《迭戈-羅斯》這部電影的衝奧之旅時,就基本確定會拍攝《聚焦》。
電影深受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沒有比現在更適合這部影片的社會形勢了。
不說被天主教的攻擊刺激到的好萊塢內部了,就連大部分媒體都在為這部影片叫好。
“墨菲-斯坦頓的新片《聚焦》會將成為一部詮釋新聞自由和彰顯媒體力量的經典電影!”
以《紐約時報》為首的主流媒體,在影片還沒有正式立項的情況下,就開始為墨菲唱起了讚歌。
從很大層面上來說,主流媒體代表的基本就是主流社會的聲音,雖然天主教在美國有著相當大的勢力,但一系列被揭露的醜聞連續不斷的出現,已經讓他們觸犯到了美利堅主流社會不可能碰觸的敏感底線——兒童和未成年人保護。
就連一向不怎麼喜歡墨菲的《華盛頓郵報》這次都站在天主教的對立面,連續發文督促華盛頓當局對這一系列的醜聞展開徹底的調查。
當然,這些事真要走入司法程式並不容易,就像肯尼迪家族是虔誠的天主教信徒,代表著天主教利益一樣,天主教在美國的政治版圖中,還是有著相當的影響力的。
在現今的社會形勢下,說墨菲的這部新片萬眾矚目或許有些誇張,但備受期待卻是事實。
這是一件好事,但也有不利的一面,期待值越高,就代表著影片製作時的容錯率越低,尤其是對於一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題材和內容都極其嚴肅的電影來說,低階錯誤是絕對不可以出現的!
所以,墨菲在撰寫劇本之前,首先要把當年《聚焦》欄目組報道天主教**醜聞事件的前前後後全都搞清楚。
他既然有計劃,肯定會提前做準備,比爾-羅西斯之前就蒐集到了大量的資料,更是與羅比-羅賓遜這些當年實際主導和參與新聞調查的人,建立了流暢的溝通渠道,這些都有利於劇本的編寫,減少犯下錯誤的機率。
雖然曾經的電影看過幾次,但墨菲在動手撰寫劇本大綱前,還是先飛去波士頓,與羅比-羅賓遜等人交流了幾天,回來後開始翻閱海量的資料。
事實是這部電影存在的基礎。
首先,墨菲專門檢視了一份關於天主教會的調查統計,看到統計上面的數字,也有些明白那位馬爾克斯-科斯特洛大主教為什麼那麼急於和強勢的擴大天主教的影響力了。
因為根據調查統計,在如今的美國,超過百分之五十自幼信仰天主教的人會在成年後遠離天主教!
這是什麼概念?那些在天主教家庭或者伴隨天主教長大的人,最後有至少一半不再是天主教信徒。
毫不誇張的說,這是一個非常恐怖的比例,而且近年來還在不斷擴大。
至於什麼原因讓這些人脫離天主教會,有一個說法的比例非常高——我是在天主教會長大的,很小的時候我就被天主教的偽善和教條感到不寒而慄。
然後,墨菲開始檢視當年新聞事件的具體資料,這次新聞調查完全可以用一句話來形容,2001年到2002年間,《波士頓環球報》裡面一個名為“聚焦”的欄目組,對神父褻童事件進行一系列的報道,揭露了天主教神父在美國犯下的性侵兒童醜聞。
這件事咋一看上去,似乎沒什麼大不了,比墨菲曾經在《迭戈-羅斯》上面的所做的也強不到哪裡,但這種事放在洛杉磯和波士頓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天主教的勢力在這兩座城市可謂有天壤之別!
天主教是波士頓第一大教,在當地政壇的影響非常之大,並且經常會對各類機構施以壓力,肯尼迪家族就是波士頓最有名的天主教政治家族,波士頓之所以發生大規模教士性侵兒童事件,與當地執法部門在天主教的壓力下從輕處罰瞞而不報及有很大的關係。
墨菲在寫作劇本之前,肯定先要把整件事的前因後果搞清楚。
2001年7月底,隸屬於《紐約時報》集團的馬蒂-巴龍剛剛從集團旗下的《邁阿密先驅報》轉到《波士頓環球報》,還是報社的一名新人,他注意到了法律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