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大才子解縉 (第2/2頁)
星月長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子,他沒有多過問,哪怕小兒子身邊服侍的,都是他的人,他也極少過問。
朱高燧一看這架勢,就知道自己賭對了,道,“爹,兒子也聽說了一些事,很多武將心裡都很不高興,以前你我之間拼殺得你死我活的,眼下,爹沒有追究盛庸他們這些人的罪,已經是網開一面了,四弟還做這種不識時務的事,豈不是叫那些跟著咱們打天下的人心寒。“
朱棣也知道這個道理,而他之所以沒有在登基之後,大開殺戒,是因為那些曾經效忠過建文帝的人,基本上全部都迎附了他,連程濟這種打算掩護朱允炆逃跑的人,見朱允炆那副死相,最後都成了他的臣子,他何必還做那遺臭萬年的事?
以德服人不好嗎?
至於又爆出了呂氏謀害常氏和朱雄英之事,連高巍也發出了感嘆,說,“不知道是天瞎了眼,還是我瞎了眼啊!”
言外之意,效忠非人啊!
而高巍口中的“天”,大機率是指太祖高皇帝,只不過,高巍覺得太祖高皇帝錯了,那證明他朱棣是對的,因此,他假裝沒有聽懂這句話。
但,朱棣不大開殺戒,並不代表,他就對朱允炆的那些功臣們有好感,他不殺,已是恩賜,救,就太不可能了。
朱棣當著朱高燧的面,正要說將朱高燨叫回來,自己要好好過問一番,外頭,小太監又進來了,“皇上,解大人和一干大人們求見!”
這一干大人分別是胡廣和李貫,他們分別是與解縉走得很近的人,是被解縉請來一起上奏章彈劾朱高燨的。
解縉有兩個至交好友,胡廣、王艮,李貫並不在其中。他們三人是同鄉,均是江西吉安府人,胡廣和王艮是建文二年的狀元和榜眼,第三名就是李貫。
其實,殿試的時候,原本王艮的策論是第一名,但建文見他長得不好看,便將第一名給了胡廣,“貌寢,易以胡靖,即胡廣也”。
建文帝倒臺之前,由解縉做東,邀請胡廣和王艮一起喝酒,商量一下對策,一旦朝廷軍失敗,他們三人該何去何從?
這一次聚會,解縉口才好,陳說大義,胡廣也慷慨激昂,義憤填膺,將朱棣罵了個狗血噴頭,唯獨王艮默不吭聲,眼淚和著水酒一起倒進了肚子裡。
等聚會散了,解縉連夜收拾衣物行李,出了城門,投奔了朱棣,歷史上用三個字形容了他的舉動,“縉馳謁”。
胡廣比解縉晚了一天,“召至,扣頭謝”,一召即至,和狗一樣聽話。
而李貫,這個第三名,也是不甘落後,“貫亦迎附”。
唯獨王艮,回家之後,向母親表明志向,他說“我是拿朝廷俸祿的大臣,到了這一步,我唯有以身殉國了!”
他母親是個迂腐人,很支援兒子盡忠報國的志向,王艮便與妻子告別,飲鴆而亡。
當時,城還沒有破,朱允炆聽說後,很感動,禮部侍郎黃觀前往祭拜。
這些朱棣都知道,他看著跪在腳前的三人,半天沒有說話,好久才叫了“起”。
朱高燧知道三人前來的緣由,他不好意思留在這裡,便趁機告退,朱棣沒有留他,揮揮手,讓他走了。
“皇上,臣等前來,是要彈劾四皇子殿下,收留逆賊盛庸之子,臣以為,皇上沒有追究那些與皇上為敵的建文逆臣,已是天恩浩蕩,四殿下不應當不知,卻肆無忌憚收養逆臣之子,實乃不該!”
畢竟是朱棣喜歡的小兒子,解縉也不好把話說得太難聽了。
但,即便如此,朱棣也很不高興,他的兒子做錯了事,自己訓斥兩句便是了,與這些朝臣們有什麼關係?
“你們都曾經是建文帝的臣子,也都是才華橫溢的大才子,朕記得,朕入宮的時候,有人將很多奏章拿到了朕的面前,告訴朕,說這些都是昔日討伐朕的文字,這些文字,你們都有份吧?”
朱棣的意思明顯,如果說起盛庸和鐵鉉,曾經朱允炆的臣子們,人人和他們都沒有什麼區別,無外乎是一個用刀劍討伐,一個用文字討伐而已。
解縉和胡廣都不說話了,唯獨李貫,不緊不慢地道,“皇上,臣不曾,也從未有過。”
說完,他擺出了一副得意的樣子。
只能說,李貫是個非常聰明的人,朱家叔侄爭天下,他雖是建文帝寵臣,卻也要留一手,給自己留條後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