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 (第2/4頁)
曾氏六合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過我們出於某種限制無法得知罷了。
但哥本哈根派開始嚴厲地打擊這種觀點:一個具有準確p和q的經典電子?這恐怕是自欺欺人吧。有任何儀器可以探測到這樣的一個電子嗎?——沒有,理論上也不可能有。那麼,同樣道理,一個在臆想的世界中生存的,完全探測不到的電子,和根本沒有這樣一個電子之間又有什麼區別呢?
事實上,同時具有p和q的電子是不存在的!p和q也像波和微粒一樣,在不確定原理和互補原理的統治下以一種此長彼消的方式生存。對於一些測量手段來說,電子呈現出一個準確的p,對於另一些測量手段來說,電子呈現出準確的q。我們能夠測量到的電子才是唯一的實在,這後面不存在一個“客觀”的,或者“實際上”的電子!
換言之,不存在一個客觀的,絕對的世界。唯一存在的,就是我們能夠觀測到的世界。物理學的全部意義,不在於它能夠揭示出自然“是什麼”,而在於它能夠明確,關於自然我們能“說什麼”。沒有一個脫離於觀測而存在的絕對自然,只有我們和那些複雜的測量關係,熙熙攘攘縱橫交錯,構成了這個令人心醉的宇宙的全部。測量是新物理學的核心,測量行為創造了整個世界。
飯後閒話:奧卡姆剃刀
同時具有p和q的電子是不存在的。有人或許感到不理解,探測不到的就不是實在嗎?
我們來問自己,“這個世界究竟是什麼”和“我們在最大程度上能夠探測到這個世界是什麼”兩個命題,其實質到底有多大的不同?我們探測能力所達的那個世界,是不是就是全部實在的世界?比如說,我們不管怎樣,每次只能探測到電子是個粒子或者是個波,那麼,是不是有一個“實在”的世界,在那裡電子以波…粒子的奇妙方式共存,我們每次探測,只不過探測到了這個終極實在於我們感觀中的一部分投影?同樣,在這個“實在世界”
中還有同時具備p和q的電子,只不過我們與它緣慳一面,每次測量都只有半面之交,沒法窺得它的真面目?
假設宇宙在創生初期膨脹得足夠快,以致它的某些區域對我們來說是如此遙遠,甚至從創生的一剎那以光速出發,至今也無法與它建立起任何溝通。宇宙年齡大概有150億歲,任何訊號傳播最遠的距離也不過150億光年,那麼,在距離我們150億光年之外,有沒有另一些“實在”的宇宙,雖然它們不可能和我們的宇宙之間有任何因果聯絡?
在那個實在世界裡,是不是有我們看不見的噴火的龍,是不是有一匹具有“實在”顏色的馬,而我們每次觀察只不過是這種“實在顏色”的膚淺表現而已。我跟你爭論說,地球“其實”是方的,只不過它在我們觀察的時候,表現出圓形而已。但是在那個“實在”世界裡,它是方的,而這個實在世界我們是觀察不到的,但不表明它不存在。
如果我們運用“奧卡姆剃刀原理”(occam'srazor),這些觀測不到的“實在世界”全都是子虛烏有的,至少是無意義的。這個原理是14世紀的一個修道士威廉所創立的,奧卡姆是他出生的地方。這位奧卡姆的威廉還有一句名言,那是他對巴伐利亞的路易四世說的:“你用劍來保衛我,我用筆來保衛你。”
剃刀原理是說,當兩種說法都能解釋相同的事實時,應該相信假設少的那個。比如,地球“本來”是方的,但觀測時顯現出圓形。這和地球“本來就是圓的”說明的是同一件事。
但前者引入了一個莫名其妙的不必要的假設,所以前者是胡說。同樣,“電子本來有準確的p和q,但是觀測時只有1個能顯示”,這和“只存在具有p或者具有q的電子”說明的也是同一回事,但前者多了一個假設,我們應當相信後者。“存在但觀測不到”,這和“不存在”根本就是一碼事。
同樣道理,沒有粒子…波混合的電子,沒有看不見的噴火的龍,沒有“絕對顏色”的馬,沒有150億光年外的宇宙(150億光年這個距離稱作“視界”),沒有隔著1厘米四維尺度觀察我們的四維人,沒有絕對的外部世界。史蒂芬?霍金在《時間簡史》中說:“我們仍然可以想像,對於一些超自然的生物,存在一組完全地決定事件的定律,它們能夠觀測宇宙現在的狀態而不必干擾它。然而,我們人類對於這樣的宇宙模型並沒有太大的興趣。看來,最好是採用奧卡姆剃刀原理,將理論中不能被觀測到的所有特徵都割除掉。”
你也許對這種實證主義感到反感,反駁說:“一片無人觀察的荒漠,難道就不存在嗎?”
以後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