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3/4頁)
曾氏六合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踵而來。1927年,g。p。湯姆遜,著名的j。j湯姆遜的兒子,在劍橋透過實驗進一步證明了電子的波動性。他利用實驗資料算出的電子行為,和德布羅意所預言的吻合得天衣無縫。
命中註定,戴維遜和湯姆遜將分享1937年的諾貝爾獎金,而德布羅意將先於他們8年獲得這一榮譽。有意思的是,gp湯姆遜的父親,jj湯姆遜因為發現了電子這一粒子而獲得諾貝爾獎,他卻因為證明電子是波而獲得同樣的榮譽。歷史有時候,實在富有太多的趣味性。
飯後閒話:父子諾貝爾
俗話說,將門無犬子,大科學家的後代往往也會取得不亞於前輩的驕人成績。jj湯姆遜的兒子gp湯姆遜推翻了老爸電子是粒子的觀點,證明電子的波動性,同樣獲得諾貝爾獎。這樣的世襲科學豪門,似乎還不是絕無僅有。
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皮埃爾?居里於1903年分享諾貝爾獎(居里夫人在1911年又得了一個化學獎)。他們的女兒約里奧?居里(irenejoliot…curie)也在1935年和她丈夫一起分享了諾貝爾化學獎。居里夫人的另一個女婿,美國外交家henryr。labouisse,在1965年代表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1915年,williamhenrybragg和williamlawrencebragg父子因為利用x射線對晶體結構做出了突出貢獻,分享了諾貝爾物理獎金。
我們大名鼎鼎的尼爾斯?玻爾獲得了1922年的諾貝爾物理獎。他的小兒子,埃格?玻爾(aagebohr)於1975年在同樣的領域獲獎。
卡爾?塞班(karlsiegbahn)和凱伊?塞班(kaisiegbahn)父子分別於1924和1981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假如俺的老爸是大科學家,俺又會怎樣呢?不過恐怕還是如現在這般浪蕩江湖,尋求無拘無束的生活吧,呵呵。
上帝擲骰子嗎——量子物理史話(4…4)
版權所有:castor_v_pollux原作提交時間:2003…08…2206:14:09
第四章 白雲深處
四
“電子居然是個波!”這個爆炸性新聞很快就傳遍了波動和微粒雙方各自的陣營。剛剛還在康普頓戰役中焦頭爛額的波動一方這下揚眉吐氣,終於可以狠狠地嘲笑一下死對頭微粒。《波動日報》發表社論,宣稱自己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微粒的反叛勢力終將遭遇到他們應有的可恥結局——電子的下場就是明證。”光子的反擊,在波動的眼中突然變得不值一提了,連電子這個老大哥都搞定了,還怕小小的光子?
不過這次,波動的樂觀態度未免太一廂情願,它高興得過早了。微粒方面的宣傳輿論工具也沒閒著,《微粒新聞》的記者採訪了德布羅意,結果德布羅意說,當今的輻射物理被分成粒子和波兩種觀點,這兩種觀點應當以某種方式統一,而不是始終地尖銳對立——這不利於理論的發展前景。對於微粒來說,講和的提議自然是無法接受的,但至少讓它高興的是,德布羅意沒有明確地偏向波動一方。微粒的技術人員也隨即展開反擊,光究竟是粒子還是波都還沒說清,誰敢那樣大膽地斷言電子是個波?讓我們看看電子在威爾遜雲室裡的表現吧。
威爾遜雲室是英國科學家威爾遜(c。t。r。wilson)在1911年發明的一種儀器。水蒸氣在塵埃或者離子透過的時候,會以它們為中心凝結成一串水珠,從而在粒子透過之處形成一條清晰可辨的軌跡,就像天空中噴氣式飛機身後留下的白霧。利用威爾遜雲室,我們可以研究電子和其他粒子碰撞的情況,結果它們的表現完全符合經典粒子的規律。在過去,這或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現在對於粒子軍來說,這個證據是寶貴的。威爾遜因為發明雲室在1927年和康普頓分享了諾貝爾獎金。如果說1937年戴維遜和湯姆遜的獲獎標誌著波動的狂歡,那10年的這次諾貝爾頒獎禮無疑是微粒方面的一次盛典。不過那個時候,戰局已經出乎人們的意料,有了微妙的變化。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捕捉電子位置的儀器也早就有了,電子在感應屏上,總是激發出一個小亮點。hey,微粒的將軍們說,波動怎麼解釋這個呢?哪怕是電子組成衍射圖案,它還是一個一個亮點這樣堆積起來的。如果電子是波的話,那麼理論上單個電子就能構成整個圖案,只不過非常黯淡而已。可是情況顯然不是這樣,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