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 (第3/4頁)
曾氏六合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報上得知了炸彈的實際重量:200千克,核心爆炸物只有幾千克。他顯得煩躁不已,對自己的估計錯在何處感到非常納悶。他對哈特克說:“他們是怎麼做到的?如果我們這些曾經幹過同樣工作的教授們連他們(理論上)是怎麼做到的都搞不懂,我感到很丟臉。”德國人討論了多種可能性,但一直到14號,事情才起了決定性的轉變。
到了8月14號,海森堡終於意識到了正確的計算方法(也不是全部的),他在別的科學家面前進行了一次講授,並且大體上得到了相對正確的結果。他的結論是6。2厘米半徑
16千克!而在他授課時,別的科學家對此表現出一無所知,他們的提問往往幼稚可笑。德國人為他們的驕傲自大付出了最終的代價。
對此事的進一步分析可以在1998年出版的《海森堡與納粹原子彈計劃》(paulrose)
和2000年出版的《希特勒的鈾俱樂部》(jeremybernstein)二書中找到非常詳盡的資料。
大體上說,近幾年來已經比較少有認真的歷史學家對此事表示異議,至少在英語世界是如此。
關於1941年海森堡和玻爾在哥本哈根的會面,也就是《哥本哈根》一劇中所探尋的那個場景,我們也已經有了突破性的進展。關於這場會面的討論是如此之多之熱烈,以致玻爾的家屬提前10年(原定保密50年)公佈了他的一些未寄出的信件,其中談到了1941年的會面(我們知道,玻爾生前幾乎從不談起這些),為的是不讓人們再“誤解它們的內容”。這些信件於2002年2月6日在玻爾的官方網站(//nbi。dk)上公佈,引起一陣熱潮,使這個網站的日點選率從50左右猛漲至15000。
在這些首次被披露的信件中,我們可以看到玻爾對海森堡來訪的態度。這些信件中主要的一封是在玻爾拿到robertjungk的新書《比一千個太陽更明亮》之後準備寄給海森堡的,我們在前面已經說到,這本書讚揚了德國人在原子彈問題上表現出的科學道德(基於對海森堡本人的採訪!)。玻爾明確地說,他清楚地記得當年的每一句談話,他和妻子瑪格麗特都留下了強烈的印象:海森堡和魏扎克努力地試圖說服玻爾他們,德國的最終勝利不可避免,因此採取不合作態度是不明智的。玻爾說,海森堡談到原子彈計劃時,給他留下的唯一感覺就是在海森堡的領導下,德國正在按部就班地完成一切。他強調說,他保持沉默,不是海森堡後來宣稱的因為對原子彈的可行性感到震驚,而是因為德國在致力於製造原子彈!玻爾顯然對海森堡的以及jungk的書造成的誤導感到不滿。在別的信件中,他也提到,海森堡等人對別的丹麥科學家解釋說,他們對德國的態度是不明智的,因為德國的勝利十分明顯。玻爾似乎曾經多次想和海森堡私下談一次,以澄清關於這段歷史的誤解,但最終他的信件都沒有發出,想必是思量再三,還是覺得恩恩怨怨就這樣讓它去吧。
這些檔案可以在//nbi。dk/nba/papers/docs/cover。html找到。
容易理解,為什麼多年後玻爾夫人再次看到海森堡和魏扎克時,憤怒地對旁人說:“不管別人怎麼說,那不是一次友好的訪問!”
這些檔案也部分支援了海森堡的傳記作者cassidy在2000年的physicstoday雜誌上的文章(這篇文章是針對《哥本哈根》一劇而寫的)。cassidy認為海森堡當年去哥本哈根是為了說服玻爾德國佔領歐洲並不是最壞的事(至少比蘇聯佔領歐洲好),並希望玻爾運用他的影響來說服盟國的科學家不要製造原子彈。
當然仍然有為海森堡辯護的人,主要代表是他的一個學生klausgottstein,當年一起同行的魏扎克也仍然認定,是玻爾犯了一個“可怕的記憶錯誤”。
不管事實怎樣也好,海森堡的真實形象也許也就是一個普通人……毫無準備地被捲入戰爭歲月裡去的普通德國人。他不是英雄,也不是惡棍,他對於納粹的不認同態度有目共睹,他或許也只是身不由己地做著一切戰爭年代無奈的事情。儘管歷史學家的意見逐漸在達成一致,但科學界的態度反而更趨於對他的同情。rice大學的duck和texas大學的sudarshan說:“再偉大的人也只有10%的時候是偉大的……重要的只是他們曾經做出過原創的,很重要,很重要的貢獻……所以海森堡在他的後半生是不是一個完人對我們來說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創立了量子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