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山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由萌生歸隱之念。他希望躲開這令人厭惡的一切。但逃避,顯然又是不可能的。
迷惘之後,復歸“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世事現狀,白居易知道,他的路只有一條:沿著仕途一直走下去,小心地走下去。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白居易傳 十四 華陽韜晦
十四 華陽韜晦
白居易總願意跟元稹在一處,交換人生況味。平生心跡,最為相親相近的,就是元稹了,若在明月之夜,再邀請三五同好,小酌一杯,那又該何等美快啊。
每次出差,或私務或公幹,常常思想起的,便是元稹摯友,若論居住,更要隔牆或者對門了。我們今生方便來往,子孫後代也好做美鄰。
白居易決定搬家了,向摯友元稹靠攏。元稹此時正住在與永崇裡華陽觀隔街相對的朱雀門街東二街靖安裡。
當然,永貞激變是白居易此番搬家的重要原因之一,去驚濤駭浪的邊緣走了一遭,驚魂漸定,返歸理智,也是遠離漩渦的謹慎意識,韜晦心理促成了白居易的搬家之舉。
很快,白居易搬出長樂裡關播宅,徙居於距大內稍遠的永崇裡華陽觀。
到華陽觀不久,元稹又介紹白居易結識了一位新詩友——李紳。談文論事,詩酒唱和,投契的朋友又多起來。
華陽觀,軒車不到,林木蓊鬱,環境幽靜,雖則盛夏時節,煩暑早也遠遁,若是蕭颯風雨天,槐花撒落滿地,猶似涼爽秋日,正是讀書用功的好時節,好地方。
白居易和元稹都正在預備應制舉試,比鄰而居,也利於交流,便於切磋。
制舉屬於殿選之試,是皇上下詔或者親自主持的選拔人才的特殊考試,所試內容主要是結合國況世情的“策論”,考核應試者的政見與才能。應詔而舉者,多則二千,少猶不減千人,所收百才有一。
制舉勝出,美官特授,行文制策高峻突出者,更無秩序拘束。因而士人們無不精心揣摩時事,朝也孜孜,夜也矻矻,搜求激切辭,意在求高等。
元白二人自然對制試極為看重,閉戶累月,潛心結撰策論,字斟句酌,每人百有餘篇。
白居易將自己的策文七十五目編為四卷,名曰《策林》。在《策林》中,白居易陳述了自己“酌人言、察人情,而後行為致”的政治主張,於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刑法、吏治、風俗等各個方面,都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元和元年春四月,憲宗詔命右補闕韋貫之、中書舍人張弘靖為主考,舉行“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大試。
這年的大試,試題問道:“自兵宿中原,生人困竭,農戰非古,衣食罕儲,念茲疲甿,遠乖富庶,督耕植之業,而人無戀本之心;峻榷酤之科,而下有重斂之困。舉何方而可以復其盛?用何道而可以濟其艱?既往之失,何者宜懲?將來之虞,何者當戒?”
由於準備充分,對於這個試題,白居易胸有成竹,侃侃而論:民生飢貧是由於賦稅過重,賦稅過重是由於連年征戰,而連年征戰是由於邊禍不斷,邊禍不斷的原因是朝政的荒頹。要改善現狀,必須懲治貪官汙吏,清肅政局,同時減免苛稅,使庶民安居樂業,這樣社稷才能平定,朝廷才能由衰轉盛……
不久後的一個吉日,紅榜放出。元稹考得甲等,授官左拾遺,白居易入選乙等,補周至縣尉。
白居易及進士第時二十九歲,及“書判拔萃科”第時三十一歲,及“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第這年,他三十五歲。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白居易傳 十五 周至醉約
十五 周至醉約
元稹在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大試中入甲等,授左拾遺,白居易以對策語言過直,遜於元稹,入乙等,元和元年四月二十八日被任命為周至尉,不免感到些許失意。
但直接高升如元稹者,在偌大國度,畢竟是少數,授予京畿的縣尉,已算順利獲得了升遷的機會,對於初入仕途的白居易而言已經是極為優渥的待遇了。
縣尉職務,名義上是“暗察奸宄,拘捕盜賊”,實際上是“拜迎長官”、“鞭撻黎庶”,這種摧眉折腰、逼稅索賦的日常從事,令白居易的心情是很不舒暢,到任不久就在給元稹的信和詩中傳達牢騷——
夏閏秋候早,七月*騷。渭川煙景晚,驪山宮殿高。丹殿子司諫,赤縣我徒勞。相去半日程,不得同遊遨。到官來十日,覽鏡生二毛。可憐趨走吏,塵土滿青袍。郵傳擁兩驛,簿書堆六曹。為問綱紀掾,何必使鉛刀?
在周至,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