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2/4頁)
絕對60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3年建成,耗資50萬兩白銀。到了1923年,楊樹浦電廠總裝置容量達到了萬千瓦,年發電量億度,資產總額達到了萬兩,成為遠東最大的發電廠,規模相當於英國第六,而且,在發電成本方面壓倒了所有的英國電廠,位居世界第一。
可以說,工部局建設管理的這家國有企業取得了極為可觀的成就,無論是資產規模,還是技術實力,都是當時國際上屈指可數的既大又強的企業之一。而電力產業的發達當然在上海的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即使是這樣成功的國企,也不能壓倒經濟規律,這家國企最終的命運還是透過出售實現了私有化改制。
進入二十世紀的中國(12)
所謂的經濟規律就是,國企存在著結構性的無法解決的弊端。假如管理者出色,也許矛盾的形式緩和一些;如果管理者低能,則問題暴露得更快。但無論怎樣,在開放的市場中,除非有額外的補貼,或者把市場封閉,禁止其他經營者進入,否則國企無法獨立生存。事實上,我們看到的所謂成功國企,必然都以某種市場封閉為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條件。這條規律,古今中外,一律適用。
對工部局直接管理企業這種形式,租界納稅人中一直存在爭議。在工部局的管理下,電氣處雖然實現了長足的發展,但始終存在兩個難以解決的問題:一是由於政府管理企業的固有規律,企業的管理缺乏自主權和靈活性。第二個問題是由於工部局要對電廠進行投資,為此而發行的債券成了工部局沉重的財政負擔,歷年發行的電力債券佔所有債券的大半,影響了其他債券的發行。
1899年,工部局開始考慮出售電氣處,這就是電氣處改制問題。反對者的意見很強烈。反對者認為,應該保持工部局對電氣事業的控制,以降低居民的經濟負擔。同時,投資涉及公債,債務關係複雜,不容易徹底清理,購買公債和沒有購買公債的居民在使用電力上是否應有不同的待遇等等,也是棘手的問題。
但是,反對者也主張透過某種辦法增加企業的自主權和靈活性。為此,曾經設立過專門的公司和委員會,試圖將電氣處作為一家大型生產企業來管理,以增強企業的自主性和靈活性。
像所有的國企改革一樣,除了改制以外的種種替代性辦法都不能夠最終解決問題。企業的自主性和靈活性看起來好像僅僅是一個管理方法問題,但這實際上是和獨立產權、市場主體地位直接相聯絡的。產權是自由交易、企業有效管理的前提條件。沒有能夠發揮同樣作用的其他辦法。發展市場經濟,明晰產權是繞不過去的關鍵環節。雖然當時的經濟學還不能深入論證這個問題,但產權不明晰所帶來的種種問題卻揮之不去。
經過多年討論,最終,1929年,工部局董事會不顧各方面的反對意見,堅持出售了電氣處。電氣處在這一年的8月以8100萬兩的價格出售給了美商上海電力公司。
現在無從瞭解當時作出決定的工部局董事們的心理活動,想必有人是大鬆了一口氣的。在一個開放的市場中,揹負著財政負擔,面對納稅人會議的嚴格監督,自己又不能得到所有收益,這時,經營管理一個企業可不是什麼美差。把企業賣出去無異於卸掉了一個包袱。
那麼,當初那些反對改制的人的擔心有沒有道理呢?電氣事業這樣一個基礎性的、具有自然壟斷性質的、關係到國計民生的產業,實行私有化是不是會讓普通市民利益受損呢?
1929年以後,上海依然保持了遠東最大、最具活力的城市的地位,這一事實應該已經對這個問題作出了回答。不過,在20世紀後半期,上海經歷了經濟活力逐漸萎縮的過程。在上海重新獲得這種最寶貴的發展活力的今天,至今仍然是上海最重要發電廠的楊樹浦電廠的百年曆程也許包含著值得深究的歷史意義。
憑什麼說中國人缺乏慈善之心
1930年前後,上海民間慈善機構的財政規模超過了同期政府財政開支的40%!看到這樣的資料,估計不會有人再說中國人是一個缺乏慈善心的人群了。中國人並不比任何其他人群的慈善心更少。慈善機構的這種發展規模,恐怕在至今為止的世界範圍內都是少有的吧!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進入二十世紀的中國(13)
抨擊中國人自私冷漠、缺乏道德、缺乏慈善之心,這似乎已成為一種時髦。並且,批評者往往把許多中國社會問題的深層原因都歸結到這裡,得出一個看上去很深刻的結論。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因此沒有終極關懷,於是也就不願犧牲現實利益去幫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