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3/4頁)
絕對60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個步兵營,1個炮兵營,得到高射炮營加強,北方集團軍群第18集團軍第50軍
第10空軍野戰師,2個步兵團,1個炮兵團,北方集團軍群第18集團軍
第6裝甲師,第11坦克團,第4、114裝甲步兵團,第76裝甲炮兵團,來自西線,調往霍特戰役叢集第57裝甲軍
(撤離部隊)
第1裝甲師,原第9集團軍第41裝甲軍,調往法國休整
戰役態勢(1)
堆滿了德軍屍體的斯大林格勒
1943年1月南線德軍序列
B集團軍群:第2集團軍,第2匈牙利集團軍,第8義大利集團軍,菲特爾…皮克戰役叢集
頓河集團軍群:霍利德戰役叢集,第6集團軍(1943年2月2日覆滅),霍特戰役叢集,第3羅馬尼亞集團軍
A集團軍群:第1裝甲集團軍,第17集團軍,克里木指揮部
1943年初的東線南部戰場,似乎早已忘記了被遠遠拋在後方的斯大林格勒,忘記了覆滅中的保盧斯第6集團軍,甚至也忘記了自己的準確位置。紅軍的坦克履帶把戰線碾壓的支離破碎,漫天暴風雪和風攪雪肆虐下的大地上,到處是翻倒的載重汽車和坦克、殘缺不全的屍體、漫天飛舞的檔案、空空如也的酒瓶、各種各樣的武器裝備和打字機。死神龐大的魔影在遼闊雪原上空主宰著一切。它的死亡鐮刀在收割生命時,並不顧及他們是失敗者還是所謂勝利者。
當然,勝負和是非對活人還是有意義的。為此就有必要從無序、混亂、死亡中理出一些頭緒來。所謂歷史,不過如此。
而下面,就是從無序、混亂、死亡的1943年初東線南部戰場,簡要分析出來的一點情況:
《東線1941…1945:斯大林格勒》已經介紹過:1942年底,紅軍在斯大林格勒包圍了德第6集團軍,擊退了曼施坦因的解圍行動,並在頓河中游發動進攻。到1943年初,東線南翼戰場被分為兩個主要戰區。由北向南態勢如下:
第一個戰區,位於頓河上游,以沃羅涅日為中心。德軍部署了魏克斯元帥的B集團軍群。包括德國第2集團軍,匈牙利第2集團軍。這個集團掩護著庫爾斯克和哈爾科夫方向。
當面紅軍,主要是戈利科夫中將(1943年1月19日晉升為上將)的沃羅涅日方面軍,還有布良斯克方面軍南翼集團。
第二個戰區,從新卡特利瓦延伸到連線高加索戰場的埃利斯塔(卡爾梅克草原)。由B集團軍群右翼和曼施坦因的頓河集團軍群防守。經過紅軍斯大林格勒反攻的打擊,上述軸心集團已經七零八落,在長達700公里的漫長正面,只有寥寥18個師(不含被包圍的第6集團軍)。
儘管兵力稀少,曼施坦因卻必須扼守兩個方向:北面的頓巴斯;南面的羅斯托夫。
頓巴斯方向。由於紅軍此前的“小土星”戰役,德軍從頓河中游被打退了150…200公里。儘管曼施坦因透過戰術反擊,阻止了蘇軍從這裡衝入德軍縱深的企圖,但戰線依然殘破不堪。尤其是米列羅沃以北出現了寬100多公里的缺口,直到12月底才被第19裝甲師填補。現在,“霍利德”戰役叢集正掩護這個方向,繼續承受著瓦圖京上將(1943年2月12日晉升為大將)的紅軍西南方面軍的巨大壓力。
羅斯托夫方向。德軍霍特戰役叢集(第4裝甲集團軍,以及羅軍殘部)掩護著接近亞速海的戰線,並竭力維護與高加索戰區A集團軍群的聯絡。當面蘇軍為南方方面軍。該方面軍是在1943年1月1日,由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改組而成,司令還是葉廖緬科上將。在將大量部隊移交給負責殲滅保盧斯的頓河方面軍後,葉廖緬科接受了切斷曼施坦因與高加索A集團軍群聯絡的任務。為此,他必須攻佔羅斯托夫這個德軍的撤退和補給通道。
德A集團軍群現在處境相當不利。一旦曼施坦因被擊敗並丟失羅斯托夫,這個龐大的集團軍群就將整個被困在高加索。迫於壓力,希特勒儘管很不樂意,還是在1942年12月28日的第2號作戰指令中允許A集團軍群撤離北高加索東南部。曼施坦因則希望A集團軍群主力撤退到羅斯托夫以西,而且最好也歸他指揮,用來加強他漏洞百出的戰線。為此,曼施坦因已經命令聯絡高加索的第16摩托化師(屬於霍特戰役叢集)於1月1日放棄了埃利斯塔。
但A集團軍群並沒有全部退出高加索。對希特勒來說理由很多:他依然希望在北高加索保住一塊陣地,使德軍有打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