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譽與忠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還是相當的不錯。
西北納入漢國統治疆域的時間還是短了一些,並不缺少懷念張氏統治的人,尤其是以一些歸於漢國統治之後利益受損的人最甚,加上張氏在民間還有百姓懷念,一旦災情嚴重到不可控,有心人一鼓動,生亂幾乎是必然的事情。
“徵西中郎將(謝)安已經出兵西強山,戰後可率軍進駐西北之地。”
“西強山範圍太大,羌氐殘餘避不敢戰,戰事恐怕難以短時間出現結果。”
“西北本有一支常備軍,再有徵西中郎將率軍在側,難道不足以震懾?”
“一切以最大限度震懾為主。”
謝安麾下有兩支常備軍,附屬的郡縣兵數量多達六萬,以差不多十萬的兵力進擊西強山,採取的是平線推進戰策,哪怕是無法全殲羌族和氐族的殘餘,也能將他們逼著爬上高原。
西強山戰事結束之後,肯定是要留下駐軍,卻只會留下郡縣兵作為戍邊駐軍,常備軍是野戰軍團,自然不可能長期駐紮一地。
“可下達徵募令,以徵募壯年為主。民間無壯年,僅是老弱婦孺的話,生不了大亂。”
“災年,再無青壯,老弱如何求活?世人該如何看待大漢?”
“不如此,奈何?”
“以一戶徵募,皆可勞作換取口糧。”
“耗費糧秣太甚。”
其實西北也是有以工代賑的國家工程,就是中樞的重視力度不夠,最重視的當然是新長安的建設,那是因為關乎到劉彥登基的頭等大事,再來就是重視建康到關中的國道,從關中通往西域的國道則是規模小非常多,安置的也是來自中原的百姓為主,西北的人除開徭役之外被徵募的數量並不多。
同樣是一國的百姓,可要說中樞能夠照顧到方方面面絕對是假的,必然是有側重的區域,那個還是因為受到國力的限制,再來也是與統治者的偏愛和照顧有關。
對於諸夏文明的歷朝歷代來講,中原都是屬於核心,哪怕是建都關中也不能去無視中原。之所以這樣,是中原自古以來人口就相當密集,其它地方或許可以生亂,可中原一亂就絕對是大亂,迫使統治者不得不側重,也不得不去重視。
討論著,眾人一直無法達成一致意見,不由停下來看向劉彥。
“西北之民百萬眾,亦是大漢子民。”
劉彥剛才已經考慮過了,同意蔡優認為國家儲備糧食已經到了最嚴重的警戒線,不但要應付當前,也要思考後續再沒有糧食該怎麼面對包括中原在內的大面積天災。
“開放山川之利為其一,其二可疏導前往西域。”
西域有沒有天災?應該說西域的天災比漢國更早爆發,那裡已經連續兩年沒怎麼下雨。天災之下的西域是亂了起來,不但是私人之間的爭鬥增加,各個國家也是不斷爆發衝突。
讓西北的人個人或組團前去西域,就是鼓勵他們去搶西域人,算是沒辦法中的辦法之一。
“南方之民可往中南半島,北地之民為何不可往西域而去?”
劉彥話是那麼說,卻清楚還是不夠重視西北的人,但他真的必須更加照顧其餘區域,不是選擇本身沒有太強歸屬感的另外一些人。這個是為了保證統治穩定的基本盤,身為統治者該做的抉擇。
“西北百萬眾,中原卻有千萬眾。”紀昌必須幫劉彥兜起來:“徭役可在徵發十萬戶,餘下往西域亦是為國流血,可算戰功?”
恰恰就是西域自己亂了,漢國出兵西域的時間點才會提前。在漢軍出擊之前,已經有眾多人身負使命前往西域,無非就是使之更亂,為漢軍收復西域創造更有利的環境。
軍隊沒有真正出徵之前,民間有能力有膽量的人先去,的確是能算是在為國出力,沒有道理不算戰功。
“此為大大的善政。”謝艾是西北人,剛才沒有太大的話語權,是鐵青著臉聽眾人討論和劉彥裁決。有了後面的結果,他必須要覺得欣慰。
那可是戰功,可以憑藉用來換取本土的土地,還能得到爵位。在常備軍數量固定的前提下,郡縣兵也很少有機會能外出征戰,想建立戰功對絕大多數人來講基本是沒有機會。參加軍隊外出征戰是搏命建立戰功,私自前往國外搶劫殺敵也能算是戰功,對絕大多數人來講是好事而不是壞事。
“既如此,不在徭役或被徵募之列,可否效仿之?”
“外出?”
眾人又不得不看向劉彥。
西北是中樞真的顧不上,採取了不得已而為之的策略,壞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