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令夕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魁梧的大將軍,姒禹便讓他管理軍隊。姒禹完全控制了朝政後,便迫使虞舜交出了天子的神權,代替虞舜治理天下。後來虞舜死了,姒禹把虞舜的孫子扶上臺當傀儡天子。再後來虞舜的孫子也死了,姒禹便即位稱王,名正言順地當上了天子。姒禹即位時,他的兒子姒啟已經六十多歲,他就打算將來把帝位傳給兒子。但他又想在天下人面前留下個賢君的美名,便效法堯、舜傳賢不傳子的做法,舉薦皋陶為天子的繼承人。
皋陶年齡比他還大,不久便老死了。他又舉薦伯益為繼承人,卻把軍政大權交給了兒子姒啟。
公元前2061年秋八月,夏禹在東巡狩時病死於會稽。
伯益以為天下從此就是自己的了,便大張旗鼓地在帝都陽城(今河南登封市告城鎮)即位稱王,坐上了天子之位。
姒啟聞訊十分惱怒,心想,天下是我父親打下的,王位應該由我來繼承,你伯益不過是一個搖唇鼓舌的說客,有什麼資格當一國之君!於是,便以為父弔喪為名,率軍隊包圍了帝都。伯益看見姒啟的軍隊包圍了帝都,嚇得臉都綠了,急忙改裝易容,化妝成老百姓,帶著妻子兒女混出城去,連夜逃往翼山(今河南登封市西南),從此隱居山中,再也沒敢露面。
群臣見伯益跑掉了,便大開城門,迎接姒啟入宮,擁立他為天子。
這樣,姒禹死後,姒啟便坐上了天子之位。
《古本竹書紀年》說:“益幹啟位,啟殺之。”意思是說伯益想佔居王位,姒啟便發兵把他打敗,奪回了王位。
姒啟即位後,把國都遷到安邑(今山西運城市夏縣西北),以辛丑年(前2060)為帝啟元年。
姒啟用暴力奪取政權,引起朝中一些守舊派大臣的不滿。
帝啟二年(壬寅,前2059)春,夏王朝的同姓諸侯有扈氏(今陝西西安市戶縣西北)不服,認為姒啟不尊祖訓,背叛天道,以武力謀取王位,是大逆不道的行為,因此便發動叛亂。他們叛亂的理由是:“以堯、舜舉賢,禹獨傳子,故伐啟。”(《淮南子,齊俗訓》高誘注)顯然他們是為了維護禪讓制,反對世襲制而採取的軍事行動。說穿了,還是由於權勢和利益的驅使,因為禪讓制是在本族中推選,姒姓家族的子孫都有競選的資格,十二諸侯皆為姒姓,都有可能成為天子的候選人。而世襲制只是王族嫡系相傳,與同姓家族沒有絲毫瓜葛,這才是有扈氏反叛的真實理由。
有扈氏的封地距離夏都不足五百里,地處“天子腳下”,他們的叛亂對夏王朝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姒啟大怒,親率軍隊###,雙方在甘地(今陝西西安市戶縣西南)進行了一場決戰。
戰前,姒啟向三軍將士做了誓師動員。《尚書,甘誓》全文記載了這次戰前動員的內容。
姒啟在誓師會上歷數了有扈氏的罪行,指出:有扈氏發動叛亂,對上是侮慢天象,對下違背了臣民的意願。因此他必須奉行上天的意志,予以堅決的###!
顯然,這場戰爭是世襲制與禪讓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鬥爭的繼續。
對於這場戰爭,歷代史家看法不一。有人認為有扈氏維護禪讓制是正義的舉動,應該值得讚揚,但後世的儒家多數都表示反對。孔子說:“唐、虞禪,夏後、殷、周繼,其義一也。”孔子認為:唐堯、虞舜的禪讓制和夏、商、周所施行的世襲制,都是順從天意的行為,應該予以肯定。孟子也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天看見了也就是人民群眾看見了,天聽見了也就是人民群眾聽見了,意思是說天意就是民意。用現代觀念解釋,天意就是社會進步的總趨勢,新制度取代舊制度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有扈氏逆歷史潮流而動,必然無法逃脫滅亡的命運。
多年來,姒啟受天子之命一直擔負著夏王朝軍隊的治理。他在封他陽翟(今河南禹州市)屯積糧草,訓練軍隊,培養出了一支勇猛善戰的隊伍。他對部下賞罰分明,大功大賞,小功小賞,有罪重罰,將士們無不懾服。因此他的軍隊很有戰鬥力。姒啟親率大軍在甘地與有扈氏決戰,一舉將對方擊敗。然後滅其族,將戰俘全部充為奴隸。
鎮壓了有扈氏的叛亂之後,姒啟效仿父王姒禹當年“塗山大會”之舉,於帝啟二年(壬寅,前2059)秋在鈞臺(今河南禹州市南)召開天下諸侯大會。《左傳,昭公四年》說“夏啟有鈞臺之享”,指的就是這次大會。
鈞臺大會之後,四方諸侯順服。就連居住在西南地區的巴蜀部族也臣服了夏王朝。《山海經,海內南經》載:“夏後啟之臣曰孟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