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其說艱辛的勞動使人產生回家的衝動,倒不如說這是深埋內心的情感最真切的流露。淡淡的思鄉,散發出淡淡的馨香,雖苦雖澀,卻也讓人內心充滿溫馨。
鄉愁,是心碎,是深秋的枯葉,是夜裡獨酌的傷感。“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思念故鄉,鬱郁累累。”(漢樂府民歌《悲歌》),這種“鄉愁”,已經到了肝腸寸斷的地步。張玉谷在《古詩賞析》裡解釋說“惟其欲泣,所以悲歌;惟不能歸,所以遠望”,當是對遊子那種“鄉愁”的最好註腳。
鄉愁,是那一縷縷清澈的月光,是月光下悠揚的笛聲。身在異鄉,如果是夜深月明,望著那深邃的夜空,誰不會想起故鄉的一草一木呢?“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如水的月光,流瀉的,卻是那不盡的思鄉之情。在這種月與情交織的情境裡,舉手投足之間,我們彷彿能看到李白形單影隻的剪影,顯得尤其清涼。這種鄉愁,其實在這裡顯示出了一種輕柔的意境,深遠而又淡雅。李白的另一首詩《春夜洛城聞笛》中“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說明了“鄉愁”極容易被外物外情外景所勾起所喚醒。
鄉愁也是情有獨鍾,是望不盡天涯路的辛酸與悽婉。漂泊異鄉的人,會對家鄉的一切懷有特別的感情。“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這當然是詩人內在情感的外在表達,反映的是詩人對故鄉的一往情深,那種“鄉愁”像露水一樣圓潤,像月光一樣透明。如果說王灣的“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表達的是一個漂白者美好而又帶有無奈之意的苦楚,那麼,“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的這種鄉關何處、歸思難禁的懷歸之情,卻是一個遊子對故鄉的難以割捨的深情,想來那浩渺的煙波是無論如何也湮沒不了“鄉愁”的。“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李清照《菩薩蠻》),用醉酒來忘卻故鄉,可酒醒之後呢?大概更是那種“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的無奈與淒涼罷了。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西風古道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淨沙&;#8226;秋思》)“斷腸人”無非就是一個在外漂泊不定的遊子。為什麼“斷腸”?顛沛流離,浪蕩江湖是一種因素,思鄉念家,才是他的主因。在這裡,鄉愁是穿行在大雨裡的孤雁,是孤雁抖落的羽毛,是羽毛上的水滴,是水滴裡包裹著的憔悴、孤寂、落魄、疼痛、酸楚,以及那種道也道不盡的傷痛!鄉愁,就是嶙峋的眼睛流下的淚水啊!
中國人對家園的眷戀,不是少數人的情懷,而是整個民族的情結。“葉落歸根”,這是每個在外漂泊的中國人的夢想。古代人囿於環境條件、生活條件與社會條件的限制,離了家園,別了故土,非一朝一夕就能迴歸家鄉,短的十天半月,長的一年半載三年五載,再長的,恐怕就是一輩子再也回不到那生我養我的故鄉了。所以,古代中國人的“鄉愁”味,像陳年老酒,辛辣之中有溫馨,濃烈裡面含醇香,有渾厚綿長,悠遠飄逸;也像深巷裡的二胡拉出的旋律,淒涼裡有溫暖,酸楚裡有喜悅。
當然,中國人的這種“鄉愁”,很多時候,是包含了一種“家仇國恨”的情感在裡面的。從屈原《離騷》裡“僕伕悲餘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到杜甫《春望》裡的“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從李煜《浪淘沙》裡的“別時容易見時難”到范仲淹《魚家傲》裡“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無不在思鄉中滲透著念國的情懷。這種把個人的情感,融合到對民族與國家的命運的關切之中,當代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的《鄉愁》,應該算是最為典型的了。臺灣人民與大陸人民,是血濃於水的同胞,是一棵桃樹上的兩朵桃花,思鄉念家憂國的情感那麼濃郁,是極其自然的。這種由於歷史的原因,使國家分離,造成國家無法統一親人無法相聚,隔斷兩岸的,卻只是那一條淺淺的海峽,想來在其間流淌的海水,大概就是那訴不盡的“鄉愁”了吧!
不管社會如何進步,歷史如何發展,只要有離家的遊子,就會有割捨不下的鄉愁;只要祖國尚未統一,海峽還是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就會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無限傷悲。
鄉愁,是一首永恆的歌!一首流淌著民族血液的詩歌!
“三奏未終天便曉,何人不起望鄉愁?”
女人成妖是男人的需要——亂彈《東周列國志》之褒姒
在歷史上,男人昏庸無道*無能,把江山社稷給玩完了,倒黴的卻往往是女人——她不但要承擔千古罵名,說她“穢亂春宮”,把君王們弄得既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