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其封國西界以待吳楚兵,此事史稱七王之亂。
景帝聞訊,拜周亞夫為太尉,率36名將軍東擊吳、楚;遣曲周侯酈寄擊趙;遣將軍欒布擊齊;以竇嬰為大將軍,屯兵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監督齊、趙方面戰事。繼誤聽故吳相袁盎之言,斬晁錯以謝天下,並遣袁盎為使,詔諭吳王。後見吳王無意罷兵,乃決計征伐。
吳王舉事時,其大將軍田祿伯進言:願領5萬人循江淮而上,經武關(今陝西商南南)取長安。青年將領桓將軍認為,吳多步兵,利於險阻;漢多車騎,利於平野,吳兵應置沿途城邑於不顧,直趨洛陽(今洛陽東),據山河之險以號令諸侯。吳王均不納,率軍渡淮,會合楚軍,共攻梁國,破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
殺梁軍數萬人。梁王遣六將軍迎戰,吳、楚復擊敗梁兩軍,進圍梁王劉武於睢陽(今商丘南)。劉濞還遣人埋伏於崤山(今陝縣東南)、黽池(今澠池西)間,欲阻殺周亞夫。
周亞夫受命,面陳用兵方略於景帝:避吳、楚兵鋒芒,捨棄梁國部分土地以牽制之,斷其糧道,相機破敵。景帝允諾後,亞夫秘密經武關達洛陽,前出至淮陽(封國名,今淮陽、太康、鹿邑、柘城一帶),納鄧都尉之策,引兵東北行,屯於昌邑(今山東金鄉西北)。
吳、楚攻梁急,梁王屢次求援,亞夫均不往救。僅令弓高侯韓頹當等率輕騎兵出淮泗口(泗水入淮之處,舊址在今洪澤湖內),斷吳、楚兵後路,阻其糧運。後見吳、楚軍多次受挫,乃將主力推進至下邑(今安徽碭山)。吳、楚軍轉攻亞夫軍。亞夫仍堅壁不出。吳、楚軍飢,求戰益急,發起夜襲。吳、楚軍鼓譟於壁壘東南,亞夫使人戒備於西北,破其聲東擊西之計。吳、楚軍欲進不得,欲戰不能,糧運不繼,被迫退卻。亞夫乘勢揮軍追擊,大敗吳、楚軍。楚王劉戊自殺。劉濞領壯士千餘人渡江,逃至丹徒(今江蘇鎮江東),倚東越兵萬餘人自保。不久,東越受漢使利誘,騙劉濞勞軍而殺之,獻其首級於朝廷。
膠西、膠東、菑川、濟南四王兵圍臨淄,齊王以形勢緊迫,暗與四王通謀欲降,得知朝廷發兵訊息後,守禦之意乃堅。欒布等引兵至齊,擊敗四王兵,解臨淄之圍。膠西王自殺。膠東王、菑川王、濟南王被殺。酈寄至趙,攻回兵固守趙國都城邯鄲(今屬河北)的趙王,七日未克。欒布破齊還,與酈寄合兵,引水灌城,城壞,趙王自殺。七王之亂,歷時三月即告平定。
周亞夫平七王之亂,叛軍方面,劉濞懼部下反戈,既不納良謀,亦不信用將領,20萬大軍蟻聚梁地,失去主動。齊地四王久圍臨淄,不會同趙王直搗洛陽或關中,未佔先機。漢軍方面,周亞夫屯兵昌邑,與睢陽成犄角之勢,既可威脅吳、楚軍側背,又可防吳、楚軍繞樑北進,西撲滎陽,最終收以逸待勞之效。梁王及其部屬堅守睢陽,吸引、牽制叛軍主力,為戰局轉變創造有利條件。齊王背約,客觀上起到了牽制諸王、打亂叛軍部署的作用。
此戰,漢初維護中央集權的鬥爭取得決定性勝利,諸侯王國維持了50年之久的特殊地位告終。戰後,諸侯王不再擁有實權,僅享受租稅收入,王國實質上與郡縣無異。
這段日子萬昌皇帝林宥想得最多的就是七王之亂的平定原因是什麼,在他看來,當時大漢朝廷說不定還不如今日之大魏朝廷,至少從兵力上來說,大魏朝廷還沒有位居下風。只是……萬昌唯一心中憂鬱的,是大魏缺一個周亞夫。
其實從廣義上來說,大魏不缺周亞夫,萬昌相信,從領兵作戰的能力來說,雲嵐絕不遜於周亞夫。當年他寫給雲嵐的“銅牆鐵壁無雙帥,金梁玉柱此一人”絕非僅僅是誇讚,這也是當時的事實。
可惜啊,萬昌心中長嘆,雲嵐卻並非朝廷的人,並非皇室之人,他們雲家獨霸晉冀多年,早已生出了裂土稱雄之心,讓他切實地為皇室賣命,豈有可能??
萬昌一時有些心灰意懶,人算不如天算,罷了,罷了。
他回到龍椅上,在面前巨大的紫檀木桌上攤開一張寫詔書的聖旨,提起御筆,硃批道:“岳陽王皇六子曦,人品貴重,深消朕躬,必能克承大統,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然後拿出皇帝玉璽,按上硃紅,工工整整地在上面按下一個大印。上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正是當年秦始皇以和氏璧製成,宰相李斯親自書寫而成的傳國玉璽。
這時的詔書、聖旨,並沒有“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一說,那是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後才定制下來的說法。而且,也不是念成“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而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