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約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叮囑你好好準備行囊、接受訓練;也把你往外推,告訴你你要走自己的路,成為你自己。
這本書也是為海內外華人青少年寫的,其中的文章除了在臺灣發表,也在大陸的《中學生》《中外少年》雜誌和馬來西亞的《南洋商報》刊出。它針對在傳統價值觀和現代新倫理間矛盾的年輕朋友,提出一系列的建議。
願每位年輕朋友,在讀完這本書之後,都能知道感恩,知道敬老,知道寫作,知道說話,知道怎麼選擇方向、怎麼交異性朋友、怎麼對待同性戀、怎麼執著自己的理想、怎麼看出上一代隱藏的深情,以及怎麼忠於時間、忠於工作、忠於良知。
更重要的是,盼望每個朋友,都能把握年輕的衝力,既然認定方向,就勇往直前、無怨無悔,終於——
攀上心中的巔峰!
感恩的燭光
1996年的元月15號,在電視上看到一則令我驚訝又感動的新聞。
日本神戶,經歷空前大地震的廢墟上,聚集著一群人,他們不是去憑弔死去的親人,而是看著自己的愛子、愛女,穿著傳統的日本服裝,走上一個高高的臺子。
每個孩子大約都只有十五六歲,很恭敬地步上臺階,向中間的一位老者和四周的觀眾行禮,然後拿起弓箭瞄準,射向遠處的標靶,再鞠九十度的躬,敬謹地退下。
原來那是日本傳統的“成年禮”,顯然學自中國,取《論語》上所說的“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八佾篇》)
可不是嗎?無論射得好不好,他們都彼此行禮,表現君子之爭的風度。真沒想到,在中國久不施行的儀式,竟被日本人學了去。
而且,儘管震災還未完全復建,又在元月的嚴寒之中,他們仍然堅持舉行這“成年禮”。
每個民族都有成年禮
大概世上每個民族都有所謂成年禮吧!從那一天,女孩可能改變了髮型,表示她長大了;男孩可能戴上帽子,表示他不再是毛躁的小夥子。在某些保守的宗教國家,女孩子從這一天,就不再能露著面孔、赤著臂膀在街上奔跑,而要成為謹言慎行的大閨女;在一些非洲部落,男孩子要隨著族長進入深山,經歷一段艱苦的磨鍊,甚至在身上烙下疤痕,表示成為一位驍勇的戰士;還有些地區的人,必須投身寺廟,經過一番清修,才被認作是個有思想的成年人。
成年的權利與義務
看一個民族的成年禮,就可以知道他們的價值觀。有的民族重視勇氣;有的民族重視思想;有的強調自制的功夫;有的偏重待人的態度。
總之,到這一天就不一樣了。
你不是希望早早長大,希望把你當成人對待嗎?現在,可以了。你成年了,能戴帽子、能飲酒、能上桌與大人一起吃飯……但是相對的,你也應該要有風度、有雅量,你更應該由被照顧的孩子,變成可以貢獻社會的成人。這個世界從今天開始,是你的了,你成為了主人,你也承擔了使命。
愈想愈覺得“成年禮”實在太有道理了。它做了“宣示”,給了“權利”,也交了“義務”。
如此說來,我們是不是應該恢復“成年禮”的習俗?或者,即使不舉行這樣的儀式,在心裡,也能用自己某一年的生日,當作“成年禮”呢?
甜蜜十六歲
最近,我參加了一位外國朋友為孩子舉行的成年禮。
慶祝女兒十六歲生日,父母邀請了幾十位親朋好友。
像婚禮般,主角穿著粉紅色的紗裙和低胸的上裝,站在門口,與到場的賓客一一寒暄。
音樂起,主角和她的父親在大家的圍繞下翩翩起舞。所有的賓客一齊輕唱“甜蜜十六歲”,似乎在那歌聲中,送出一個訊息:
這女孩長大了,就將投入大學、投入社會、投入另一個男人的懷抱。
於是,那歌聲也就在喜悅中帶了酸酸的滋味。
晚會的最高潮,是為一個大蛋糕點蠟燭。
十六歲生日,點十七根蠟燭。由那女孩自己點,每點一根,就說一段話:
“這第一根蠟燭,獻給我的母親。無論何時、何地,我出了問題,你總在那兒,幫助我。不論有什麼苦悶,你總傾聽我的訴說,我真不知道,如果沒了你,我的心靈會怎樣漂泊……”
“這第二根蠟燭,給我的弟弟。我真不願意說,但我還是不得不說——你是我最好的朋友,終我一生……”
“這第三根蠟燭,給我的妹妹。有時候我覺得你好煩,可是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