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零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對武器本身也會造成損害,因此排氣孔的設計就是達成毒氣的排洩與降低膛壓的效果。
當然武器口徑大,威力也就足以讓人感到熱血沸騰,只是苦了負責操作的官兵——龐大笨重的彈體只能讓“突擊虎”自帶十四發火箭彈上戰場,一發已經先在後膛裡躺好準備上路。另一發在載彈板上準備接替,剩下的十二發全部都在後面的彈架上。
車體後面有一個小小的吊臂,用途就是把每一枚幾乎有五個人重的火箭彈吊起來,經過給彈艙口然後放置到載彈板上,再準備進入後膛。作這件事的時候可不是有人可以在旁邊抽菸納涼打混,而是五個組員要一起完成。
彈載量低所以就要有個彈藥車跟隨。而這臺彈藥車也是用虎式坦克改裝而成,通常可運載五十枚火箭彈。
在吊臂的後方還有一座90毫米口徑的近距離防衛武器,與其說它是防衛武器不如說它是個“被固定住朝天空發射但是沒槍管的大型左輪手槍”,它有個轉盤式彈艙在車輛戰鬥室中,每個彈艙中可以置放煙霧彈製造防空掩護的煙幕,或者裝置曳光彈,發射攻擊、指示位置或者求救等訊號。
如果敵人步兵像螞蟻一樣一擁而上包圍“突擊虎”的時候,乘員可以從車內發射彈艙內的高爆榴彈。這個高爆榴彈就會一飛沖天。大約是兩層樓高的高度爆炸,散射出許多碎片殺傷包圍車輛的步兵。車體右前方也有針對軟性目標的7。62毫米通用機槍的配置。彈載量為1000發。
書歸正傳,日軍的兩座要塞構築在波羅奈河東西兩岸二三十米的高地上,冬季波羅奈河完全封凍,河道亦成為了進攻的坦途,但日軍要塞形成嚴密的交叉打擊火力,先頭部隊抵達防線前方兩公里處就受阻,日軍要塞發出的密集炮火和連綿彈雨,完全控制了正面區域。
或許是對庫頁島防禦的不自信,擔心防線失守後火炮會落到安家軍之手,部署在這裡的日軍炮兵裝備的火炮以明治時期的老式火炮為主,主力是明治三八年式75毫米、105毫米、120毫米和150毫米野戰榴彈炮,雖然這些火炮普遍射程近,威力也沒有新式野炮強,但勝在造價便宜,製造需要的物資沒有那麼多,一直在日軍存在。
其實,庫頁島北緯50°防線這種以前就不受重視的地區,根本就不可能分配到新式火炮,只能以老式火炮充數。但即便如此,一旦形成強大的封鎖彈幕,這些大炮的威力也不容小視,哪怕是裝甲奇厚的虎式坦克一旦被150毫米榴彈擊中頂部也得趴窩,更不要說普通的步兵了,因此一味地強攻只會無謂地增加傷亡。
向日軍要塞進攻的自行火炮平均地部署在波羅奈河的東西兩岸,由第三十一集團軍直屬重炮旅旅長董硯上校統一指揮。
在親自觀察日軍堡壘的情況後,董硯下達了新的作戰指令。波羅奈河兩岸各四輛“突擊虎”隆隆開動,分別駛入了距離日軍要塞約三公里的兩個小樹林裡,隨即開始著手進行發射前的準備工作。
這會兒最前方兩個重型坦克連三十多輛“虎式”坦克正在努力炮轟日軍的堡壘,二線則是五十多輛自行火炮猛烈開火,密集如注的彈雨完全吸引了要塞裡的鬼子的注意力,他們根本就沒有發覺危機降臨。
曾經仔細考察和研究過貝爾加湖東岸、赤塔、綏芬河等要塞的董硯明白,對付眼前的兩座要塞,在失去空中支援的情況下,必須得動用在演習中表現優異的“突擊虎”。
在重炮旅內部舉行的一次實戰演習中,“突擊虎”一發炮彈打出去,將一棟三層小樓轟塌。而在驗證380毫米火箭彈對裝甲目標破壞烈度的實驗中,六輛報廢的豹II坦克擺放在一起,結果一枚火箭彈在中央位置落下,導致六輛豹II坦克被炸飛。其中五輛底朝天。被直接命中的那一輛則被炸得四分五裂,幾乎成為零件狀態,這給董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隨著董硯一聲令下,八輛“突擊虎”一輪齊射。
拖著焰尾的火箭彈從空中落下,八枚火箭彈中,有四枚各自命中目標,其中兩枚分別從波羅奈河東西兩岸的要塞的頂部穿透進去。如同切豆腐一般將半米厚的冰層和兩米厚的頂部鋼筋混凝土貫穿,隨後發出驚天動地的吼叫聲。
日軍的要塞發生劇烈爆炸,接著又是連續的殉爆,日軍的火炮和機槍射擊口裡噴射出烈火和硝煙,眼見著沒救了。
日軍的要塞坐上了土飛機,前方的虎式坦克壓力驟減。一鼓作氣,直接從兩岸和河面上抵近要塞,尾隨坦克進攻的步兵同剩餘的鬼子兵發生短兵相接的戰鬥,I式自動步槍綿密的火力在對上日軍的三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