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思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有盡有,這些,被統稱為“民歌”。民歌唱得農民們苦中有樂,興趣盎然。
秋天,雙晚稻子也和傳統的中稻、晚稻一樣,獲得了好豐收。實踐使人們對雙季稻產生了由衷的寵愛。也讓人們真正體會到了人民政府真心實意地關心農民的實在之處。他們在高興之餘,又非常感動:哪裡見過衙門裡的人關心過農民的生產呢?如今能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真算是生在福中了。從此以後,凡是政府的號召,農民們都熱心擁護。
農民們收上來了,國家收購新糧也開始了。這一年國家對稻穀定價,每百斤仍然是六元六角。大豐收以後,糧價仍然能夠穩定,大家賣糧積極性很高。除了口糧種子和交足農業稅外,多餘的幾乎都賣給了國家。
國家為了多收購糧食,努力地增加著庫容,除了在各自然村設有臨時收購點外,還在水運便利的河口——沿河村設立了大糧站。賣稻送到大糧站,另外還加“腳力”,也即送稻去的運力。於是,為了多掙錢的人,便不嫌路遠,每擔都挑著老秤150至200斤。他們到沿河糧站,五六里路,每天早上一擔、上午、下午各兩擔,五擔跑下來,一般人累得夠戧了,可是,居然還有人一天跑六、七擔的。
糧站收購糧食服務態度特別好:冷茶免費滿足供應,賣稻的只要一到,立即看樣過磅,決不無故耽擱。因此,賣稻的速度很快。才豐收的農民,為了能有現錢,改善生活條件,在良好的環境下,又激發起今後的生產積極性。好象幸福的日子就在眼前,只待自己吃苦耐勞,就能“心想事成”了。
秋收以後的東圩人,有了糧食,賣了以後,又都有了點錢。他們都要改造遭水災回來後窩居的小棚子了。於是,開始購買建築材料,為改進居住條件做著準備。
①此後雙季稻在沿江一帶成了農業生產的主要格局。面積逐步擴大到了總耕地的百分之八十左右。
②接季:從前農民糧食老是不夠吃,種點速生莊家補貼缺糧的困難。這種方法,叫做“接季”。
③和糰:用炒爆的穤米加糖浠搓成球狀的糖食。用以象徵“歡樂團聚”的祝福,
④分田分擔:一分田收穫過秤稱一百斤;分田分擔,一分田收穫一個挑擔,約一百五十斤之譜。本文所說的畝,除已有說明外,都是指老畝。
⑤蝗蟲,結蟲,抽心蟲:都是農業害蟲。其中結蟲,是稻包蟲,鑽心蟲是螟蟲。
⑥老董四說小漢不懂,其實,當時的農民全不知道:被他們稱做“鬼火燒稻”,是水稻白葉枯病;而“開缺瘟”則是稻飛蝨所為。
⑦歇放田:荒蕪沒有耕種的田。尤如人勞動中休息一放的意思。
十五、新農村;農民憧憬新生活;好形勢,農村括起急進風
農民們豐收了,有了糧;賣了糧,又有了點錢,對政府推廣的雙季稻,信心百倍。人人喜氣洋洋,對將來充滿了希望。
東圩村上破圩回來窩的小棚,現在都在改造了。人們買來毛竹,正而八經地撬起草屋來。老人、婦女天天搓著草繩子,因為“草屋三間,草索一擔”呢。趙恆順破圩回來後搭建的棚子本來就做了長期打算,是在正屋地基後面建起來的。現在他在原來恆發的房子地基上做了三間兩頭落頭廈①門向南的草房,把自己朝西的房子地基與原來的曬場地連線起來。棚子還留著做了農具房。這樣,趙恆順的曬場、房子都寬暢多了。 趙恆利的兩堂房子都被水沖走了。破圩後榮春一房住到鄉里的關帝廟裡去了,他小兒子榮秋又在縣城唸書,常年不在家。家裡就榮夏配親後夫妻倆,加趙恆利夫妻四口人,他們在老屋基場上,即趙恆順房子南端、村中路緊西處做了堂三間草房。趙恆發的房子按道理也能做成瓦房了,可是,他認為他房子湊合著還能住,加上目前經濟並不很寬裕,他打算等個年把,經濟更好了點的時候,再備些材料,做堂象樣的房子。於是,他只弄了點泥漿,將磚碼的牆縫迷糊了一下,一家人還照舊的住著。
趙恆發有了點錢,覺得應該打扮一下韓妹妮。因為韓妹妮自從來到他趙家後,什麼裝飾品也沒有。正月裡,他到谷口找銀匠,花了兩百斤大米,給韓妹妮打造了一副銀耳環。二月二的這天,村上許多姑娘和年輕婦女穿耳朵,韓妹妮也把兩隻耳墜子穿了洞,將耳環戴了起來。
董正富的父親老成旺,破圩回來後,還沒到收早稻的時候就死去了。正富用從大先生五暢瓦屋上拆來的材料,在自己村當中老地基上做了三間瓦房,還用石灰裡外都粉刷了,白幅昂昂。在眾多草房的東圩村裡,顯得鶴立雞群。董老二的假八間倒了,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