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984年12月9日,京城。中英政府關於香港的馬拉松式談判,終於算是塵埃落定。
這一天,雙方宣佈談判達成共識,釋出了《中英聯合宣告》。這則宣告明確了97年,中國政府對香港地區(包括九龍、新界)恢復主權,與此同時,香港迴歸之後的各項制度,也會維持50年不變。
這條新聞對於香港而言,無疑就是影響金融、地產、投資、就業等等各方面的不確定因素,算是塵埃落定。
很多政商界大佬,都在一字一句的斟酌檔案的每一個文字和權威人士的讀解。
一部分人讀懂了檔案之後,開始感覺到了把握住了商機,於是,各路人馬紛紛的向地產、金融等等市場大膽的下注。除了迴歸之前,依然還有一批人左思右想覺得恐慌,又選擇拋售香港的資產,逃離香港,當然這些都是極少一部分。
由於地理位置和時代因素,這個年代香港既享受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的紅利。另外,又是中國經濟崛起的既得利益者,中國改革開放之後,香港資本作為最早一批對中國進行投資,透過分享中國經濟成長,讓一大批先富的財富,進一步增長到了更大的層次。與此同時,海外資本進入中國市場之前,也多半選擇香港作為中轉站。尤其是到了90年代,大量中國內地企業在香港資本市場融資,這些優質企業的格局,遠遠超過香港本地的企業。最終。也給香港資本市場的國際化,做出了大量的貢獻,大量的國際資本,並不是衝著投資香港而把錢投到香港,而是衝著,香港市場能夠投資中國,才把錢投到香港。而之所以,到香港投資而不是選擇在中國大陸直接投資,這則是因為退出程式的問題。大陸投資的,長遠而言自然首選。香港資本市場去投資中國,直接買入低估的中國企業股票和債券,想要撤出的時候,在市場上拋售即可。而直接投資中國大陸市場,想要退出,則是受到外匯額度的管制,一旦大量企業集中拋售,那麼,肯定會受到監管。
各種特殊的因素,造就了這個年代香港的資本回報率遠遠超過世界上部分地區。
在確定了香港迴歸的基調之後,各路人馬開始試圖攫取未來香港迴歸之後的各種政治、商業資源。
當然了,林棋就顯得比較淡定了,因為,在中英聯合宣告之前,他已經提前下注。
那政治方面的立場,他早就在香港前途還未明確時,已經進行表態,透過加大對於大陸的投資,表示贊同香港迴歸。目前,林棋是中國大陸最大的港商,其他的港商目前在大陸投資金額加起來,也不足以跟林棋相比。
而且,跟其他港商熱衷於轉移低端產能投資一些食品廠、服裝廠、紡織廠、塑膠製品廠、造紙廠相比,林棋在大陸投資的基本上都是高科技產業,並且,一己之力打造了出中國半導體和計算機產業鏈。
在林棋投資之前,國內的計算機,主要是科研工具,大眾很少接觸到計算機。但是,現在國內計算機的普通程度,雖然不能跟美國、日本相比,但是,卻遠遠超過其他發展中國家,一部分比較保守的歐洲國家,計算機普及率也就跟此時的中國相差無幾。
而對於香港的各種資源的搶奪,林棋覺得更沒有必要。香港有什麼優質資產?除了港口、機場這樣的交通資源之外,也不太適合搞大格局的工業和製造業,只有金融和地產等等資源,而這兩種資源的相生相伴,互為表裡,基本上都是反應國際資本,對於香港的態度。國際資本看好香港市場,那麼,金融和地產都會繁榮,而國際資本看衰,大規模的撤出,由於香港本身也沒什麼造血能力,自然也就需要過苦日子。
甚至,在香港一些資本開始大膽的在香港當地圈地和投資的時候,林棋早就投資更具增值前景的深圳。講真,光是在深圳圈了那麼大一塊地,充分開發收租,就足以跟香港最大的地產商相提並論了。
投資最怕的不過是惡劣的環境,即使是戰亂地區,也存在某種投資機會,比如軍火。實際上,任何市場最怕的是不確定因素,只要存在不確定因素,市場上的投資者就會因為前景不明朗而不敢投資。
現階段香港因為迴歸這個預期已經不再成為懸念之後,而且,有著中英兩國官方進行背書,確定了迴歸之後的一國兩制。看空者基本已經枯竭,剩下的自然就是各路資本看好,紛紛開始下注。
從81年開始,新創業電子公司既持續在市場上不斷的買入,香港恒生指數在1000點一下每個交易日都是閉著眼睛定投500萬,偶爾任性多買一點。這幾年時間,香港恒生指數一直是在1000點上下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