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遠超過其他單位。”老技工曹晶自豪的說道。
這名老技工,過去是支援三線工程,跑到大山裡面挖洞,把機器裝置藏在山裡面,進行生產。這種模式之下,要求技術人員的素質全面,而不是專精。工業產能也是分散,而不是集中。這種思路,是以大規模全面戰爭有可能爆發作為前提,而做出的部署。
當然了,世界大戰、核戰爭一直沒有爆發,改革開放以後,高層做出判斷,認為未來幾十年內爆發世界大戰的機率也不大,所以,才逐漸開發沿海地區。
改革開放的做法當然是對的,但也有巨大的失誤。比如,一味為了經濟發展,把過去投入了大量資金和資源的三線城市的工廠拋棄,造成了資源極大浪費。
尤其是人力資源的浪費,不少國營企業的熟練老技術工人,為了子女能頂替自己的職位,所以,提前退休。換上了那些基本上沒有本事沒經驗的年輕人上崗,進一步惡化了國營企業的效率。
更浪費的是,一堆五十出頭的技術人員,原本擁有一身的技術,這些技術年輕人即使肯學,沒十年二十年也不能掌握。而這些素質更好的人才,給素質更差的返城或待崗的年輕人讓出崗位。
國營企業效率最低的時期並不是改革開放前,恰恰相反,是80年代~90年代,鼓勵年輕化的時代,國營企業效率降至冰點。因為,一大批什麼都不會的年輕人,頂替了生產經驗豐富技術水平紮實的老技術人員。
國內很多短視的企業,把這些老人家當作負擔。但是,容健在林棋的建議下,在全國各地的企業禮聘這些老工人。
以至於,新愛電子對於技術人員不講究“年輕化”,反而搞逆歷史大勢的“老年化”。
“年輕化”這種所謂的政治正確,本質上不過是國家解決不了年輕人的就業崗位,迫不得已鼓勵上了年紀的人提前退休,讓出崗位。在政治上,這是正確的,畢竟,年輕人失業的多了,社會就不穩。
但在企業層面來看,這就未必正確的。尤其是,現在的熟練老工人的工資,又不是太高,那麼,憑本事招人,當年是優先招聘這些經驗豐富的老工人,而不是什麼都不會,需要慢慢帶慢慢學的年輕人。
況且,經驗豐富的老技術工人,他們還可以以老帶新。
像曹晶這種老技工,新愛電子廠沒有一千也有八百。有些的國家從各單位抽掉過來了,但更多是後來企業主動挖過來的牆角。
這個年代剛畢業的大學生,國家統一分配工作,新愛電子搶不到幾個,但是,這些退休老人家,總不會有人跟他們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