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2/4頁)
大刀闊斧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書其實最忌無條件的信任作者,尤以學術、傳記類的作品為甚。作者隱惡揚善,乃是普通,斷章取義,亦屬平常。雖則如此,作者畢竟還是替讀者指明瞭一條認識的路徑。只是,循之而行的同時,我們也必須警醒著書中那些細微的闕漏,以免錯過了另一種觀看的可能、另一條可供行走的路徑。
2010年3月28日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走進清華園(1)
1925年,隆冬。
薄霧輕啟,天色微明。慘淡的星光下,一個單薄瘦削的中年人攜一黃髮碧眼的幼兒,悄然離開德國柏林大學研究院暗灰色的公寓,冒著清晨凜冽的寒風,乘車向大街盡頭駛去。兩天後,二人轉乘的汽車穿越卡納比埃爾街(La Canebiere),很快抵達碧海青天、雲飛浪卷的馬賽港。中年人提著行李,深吸了一口帶有海腥味的空氣,健步踏上停泊在港灣的豪華郵輪,身後的幼兒既興奮又好奇地隨即跟進。陣陣汽笛聲中,一老一少作別歐洲大陸,穿越波滾浪湧的地中海,向闊別日久的東方故國駛來。
翌年7月8日,中年人出現在北京西郊清華園荷塘的岸邊,他那清癯、睿智的面容與擺動的灰布長衫,隨著微風飄拂的花香,很快進入學界的視野。
——時年37歲的陳寅恪受好友吳宓舉薦、清華校長曹雲祥聘請,告別長達16年的海外遊學生涯,來到這所浸潤著歐風美雨的大師之園,以教授身份,開始了傳道、授業、解惑的人生之旅。
成立於1911年的清華學堂,翌年改為清華學校。因學校是由“庚子賠款”資助起家,在最初的十幾年中,一直作為一所普通的留美預備學校而設定。學生進入清華園,主要學習英文和一些歐美文化知識,中國傳統文化的教學相對薄弱。1924年初,在各方鼓譟和社會大潮湧動中,清華學校進行改革,正式啟動“改辦大學”程式。這年10月,根據清華大學籌備委員會草擬的組織綱要,決定在籌建大學部的同時,籌備建立研究院。由於財力、人力、研究方向等諸方面的限制,最終決定研究院先設國學門一科,也就是後來被社會廣泛稱謂的國學研究院,培養目標是“以著述為畢生事業的國學研究人才”。學科範圍包括中國歷史、哲學、文學、語言、文字學、考古學等,同時吸收歐美、日本等國際學術前沿的優秀成果,重建中國傳統學術之魂——即研究院主任吳宓所提出的:“故今即開辦研究院,而專修國學。惟茲所謂國學者,乃指中國學術文化之全體而言。而研究之道,尤注重正確精密之方法(即時人所謂科學方法),並取材於歐美學者研究東方語言及中國文化之成績,此又本校研究院之異於國內之研究國學者也。”【1】
計劃既定,清華校長曹雲祥立即動員原遊美學務處第二批庚款留學生,以第55名成績放洋美國,並於1917年歸國未久就“暴得大名”的北大文學院哲學教授胡適(字適之),到籌建中的清華國學研究院主持院務。時年34歲,尚不算糊塗的胡氏立即推辭,表示只做顧問不就院長,建議曹校長採用宋、元書院的導師制,吸取外國大學研究生院學術論文的專題研究法來辦研究院。曹校長聽罷深以為然,當場表示請胡出任導師,廣招天下士子名流,親身示範,以保留綿延中國文化之血脈云云。儘管胡適此時的學問日益進取,地位和名聲在新派學界如日中天,但他畢竟算是個心中有數之人,面對曹校長的一番抬舉,並未得意忘形,更沒敢輕視王國維(字靜安,號觀堂)、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等諸位前賢大儒的真實存在,忽略其作為文化崑崙在天下儒林所展現的“高山仰止”的偉岸身影。他清醒並謙虛地說道:“非一流學者,不配做研究院導師,我實在不敢當。你最好去請梁任公、王靜安、章太炎三位大師,方能把研究院辦好。”【2】曹校長見對方態度誠懇,又覺此言甚在情理,於是決定按胡適指引的方式、方法付諸行動。 txt小說上傳分享
走進清華園(2)
1925年2月,在曹雲祥主持下,清華學校國學研究院籌備處鳴鑼開張,首先聘請由清華出身、美國哈佛大學學成歸國的一代名士、年僅32歲的吳宓主持研究院籌備處事宜。
按照當初胡適的建議,曹雲祥讓吳宓拿著自己簽發的聘書前往幾位大師住處一一聘請。曾任宣統朝五品“南書房行走”之職、時年49歲的王國維,作為滿清王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的“帝師”,自然屬於舊派人物。此前,曹雲祥曾託胡適向王氏轉交過一封非正式的印刷體聘書,並讓胡對王就研究院性質與教授程式做一番解釋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