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盧鴻直覺得口中苦水直冒。
盧鴻在一邊只是壞笑,端茶不言不語,卻是不飲。待眾人俱都飲完此茶,一個個表情極是古怪。尤其顏師古老爺子,本就性急一點,出來晚了,熱得滿頭大汗,端起一杯苦丁來便一飲而盡,然後便見老爺子眉頭鬍子俱都抖動起來,皺到了一起,好半天才喘過這口氣來。這時眾人見盧鴻一臉壞笑,想起來就他沒喝,卻不說破,不由一同痛批盧鴻,將品茶會直接變成了批鬥會。
又過了幾天,盧鴻自范陽運的一批小玩藝都到了。除了一堆格物試驗用的器具,還有幾十把摺扇。盧鴻取來後。正面繪了山水繡石等物,反面便空了留待各人題詩。然後一人一把,贈於組中諸人。便是隨師傅修書地弟子,也未有遺漏。
繡扇這東西,後世本是元時方見,據說乃是自高麗傳來。此時盧鴻把這小東西一亮出來,立刻贏得了修書小組的熱烈歡迎。眾人紛紛動手,在扇上題字留詩。第二天石桌納涼時。人手一把。扇得清風徐來,很是壯觀。
只是谷那律卻頗為不滿,因為盧鴻送他這把扇子正面的圖畫,極其荒謬,是一件硃砂竹。
所謂硃砂竹,乃是以硃砂所繪竹子。硃砂在國畫中用作顏料,色為紅色。畫出繡子來當然也是紅的。國畫中繡子是一宗大題材,自古擅長繪繡之人數不勝數,最早繪竹的據傳乃是唐時吳道子。盧鴻到了唐朝才知道,此時繪竹之風已經頗為盛行。只是畫法極為寫實,多是以墨寫於絹上,作大幅全景。盧鴻畫扇時,一時逗趣,便寫了這件硃砂竹。他與谷那律很是相得。開玩笑便將這紅竹子送給了他。
谷那律見其他人手中扇上。或是水墨山水,或是花鳥魚蟲,各各極盡精美。都在稱讚盧鴻繪藝不凡。偏偏自己手上卻是一件紅繡子,不倫不類,不由氣惱道:“唉,古人曾雲,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不想你盧大公子幼負盛名,怎麼連竹子也沒見過!”
盧鴻正搖著自己的摺扇養神,聽了谷那律之話,不由驚訝道:“谷先生此話怎講?”
谷那律搖頭嘆息說:“唉,在下也多見他人繪竹,蓋是墨竹,從未見過你這所謂硃砂竹的。難道你見過紅色的竹子麼?”
盧鴻很認真地想了半天才說:“這紅色地竹子,學生確實從未見過。只是先生道應繪為墨繡,難道先生便見過黑色地竹子麼?”
谷那律張口結舌,無言以對。眾人聽了,不由俱是哈哈大笑。
若說最喜愛這紙扇一物地,便是那褚遂良褚大人了。這些日子以來,只要得暇,他便日日泡在盧鴻這裡。盧鴻分扇子時,自然也分他一柄。按說除了盧鴻外,此間眾人,再無一個書法可與他比肩的,但他卻硬不肯自己題扇,逼著盧鴻為自己題了扇背。之後此扇便日日不肯離手,除了洗澡、吃飯、睡覺之外,決不會離身的。只要見了同仁,便將這扇子在人眼前搖來搖去,弄得諸多同僚都搞不清褚大人手中撲扇來撲扇去的是個什麼玩藝。待得知乃是盧鴻公子所創摺扇,更是由其親手繪畫作書,不由各各傾倒。而紙扇也由此一舉成名,成了長安諸多文人雅士追捧的流行時尚。
除了紙扇之外,盧鴻又開始在閒聊時,向眾人灌輸自己那《格物論》中的物理、化學知識。他的一些試驗器具既然已經運來,便在石桌納涼時演示了幾個小試驗給大家看。這一下可不得了,眾人當下大感好奇,更索要了盧鴻地《格物論》書稿,每天便改閒談為格物試驗了。
盧鴻這部《格物論》中的試驗,都套了格物的大帽子,當然也是經學研究的一部分了。只是為著符合大唐的接受能力,盧鴻大膽改革,可謂東西合璧,古今一體。其荒謬程度,任何一個後世的初中老師見了,都必然會氣得當場昏過去。可就是這些東西,居然把眾多大儒唬得一楞一楞的,嘆為自古以來未有的經學新天地。
就拿最簡
理空氣小試驗來說,盧鴻便大言不慚地將幾個試驗成有,而且將之與陰陽氣學有機地組合起來。按他氣學之說,氣是無所不在。又按《易》言道,氣分陰陽。盧鴻便用試驗雄辯地證明,空氣由陰陽二氣組成。人吸入陽氣,撥出陰氣;植物吸入陰氣,撥出陽氣。故陰陽化生,生生不息…
當然唐朝時人平時也是這麼認為的。關鍵在於盧鴻以幾個小試驗將這知識明明白白地演示在了眾人面前,並說明了陰陽二氣的採集方法與所佔比例。按盧鴻實驗證明地空氣中陰陽比例看來,陰陽二氣並非如人想象般各佔一半,而是陰氣比例更大,是為少陽之象。圍繞此事,盧鴻做了諸多論述,直把氣學的理論說得鐵證如山,令人不能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