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和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時間來到了1979年9月23日,經過三天的操作,張俊義的1500多萬港幣終於都花了出去,平均以每股2.6元港幣的價格共收購了608萬股長江實業的股票。張俊義看到目標達成就和周懷遠交代什麼時候拋股票等候通知就下樓回家了。
。。。。。。。。。。。。。。。。。。。。。。。。。
1979年9月25日下午4時,沈弼主持了一次滙豐董事局會議,商討把和黃股份售予李嘉誠。巧的是,在該次商討出讓和黃的滙豐董事局會議上,怡和及太古兩大英資行的董事居然因故未到場,會議決定同意把股份售予李嘉誠。否則,上述兩位英資大班決然不會輕易投票給李嘉誠,沈弼也很難輕易地拍板做成這筆交易。
該項交易事前也沒有諮詢和黃管理層的意見,只是在會議結束後,通知和黃行政總裁韋理。和黃完全是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滙豐出賣了,確切說是被自己的同胞沈弼出賣了。收購條件也極為優厚,李嘉誠只需即時支付總售價六億三千九百萬元的20%,餘數可延遲支付。後來證實,李嘉誠所支付的兩成定金,是一天前沈弼親自批准貸款予李嘉誠本人的,而且,六億三千九百萬元的售價十分便宜,每股僅7.1元。和黃每股最低限度值14.4元,李嘉誠可說以大折讓五成購得和黃,更得到滙豐的貸款支援。香港新聞界整日轟動,各報紙雜誌紛紛用醒目的大幅標題,形容李嘉誠這次“蛇吞大象”式的成功收購,有如在香港上空投放了一顆原子彈,其石破天驚的能量,不僅轟動整個香港而且令股市狂升。
《遠東經濟評論》指為“使李嘉誠直上雲霄的一宗世紀交易”。
《成報》稱:英資大行落入華人手中,這一日,對於香港的資本財團發展史來說,無疑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信報》:李嘉誠這次“蛇吞大象”式的成功收購對香港社會歷史發展來說,無疑是一個振奮人心載入史冊的轉折點。
李嘉誠舉行長實上市以來最振奮人心的記者招待會,一貫沉穩的李嘉誠,難掩興奮激動的心情,以自豪的口氣宣佈:“在不影響長江實業原有業務的基礎上,本公司已經有了更大的突破——長江實業以每股7.1元的價格,購買了滙豐銀行九千萬普通股的老牌英資財團和記黃埔有限公司股權。”
。。。。。。。。。。。。。。。。。。。。。。。。。。。。。
歷經半個多月的股市發酵,張俊義再次踏進了滙豐銀行證券交易部,長江實業上漲趨勢開始平穩,價格已經從原來的2.6元港幣上升到現在的8.6元港幣,漲幅超過了330%。
進到了自己的專用包廂張俊義對周懷遠說道:“可以了,平倉吧,爭取今天全部拋售完畢”。聽到張俊義天的指示,周懷遠沒有提出疑問開始打起電話來,平倉平的很快,很多股民都覺得長江實業是超優質股,市場上是供不應求。
“張先生,統計出來了”周懷遠一臉的震驚說道:“扣除手續費以及槓桿的費用一共是5215萬。”不怪周懷遠不震驚,他親眼見證了不到半年一位半億富豪的誕生。
“好!辛苦你了!明天我再過來,明天開始我們操作期貨,你幫我申請一下10倍槓桿!這次完成後給你包一個大大的紅包!“張俊義大笑一陣對著周懷遠說道。
張俊義到了位於廣播道的家中,坐在沙發上一邊喝著茗茶一邊回憶著白銀期貨也就是有名的亨特兄弟白銀操縱案——白銀星期四事件:在大豆市場的成功使尼爾森-亨特洋洋得意。與此同時他還在進行另一種商品的交易,這種商品比大豆貴重的多——那就是白銀。在大豆期貨獲利了結之後,亨特家族更可以把大部分精力用於對白銀現貨和期貨的炒作,而且他們這次還找到了可靠的戰略投資者,作為其壟斷國際BY市場的盟友。實際上,在大豆期貨官司結束的1977年9月,亨特家族已經完成了鉅額的白銀囤積,而且白銀價格早在1976年就出現了大漲。1979年夏天,亨特家族與全世界白銀交易商的決鬥開始了。尼爾森-亨特透過其控制的“國際金屬投資公司”,向紐約和芝加哥的期貨交易所下達了累計4000萬盎司的買入指令。“國際金屬投資公司”實際上只有兩組股東,第一組是亨特家族,第二組是沙特的王子和鉅富。尼爾森-亨特及其弟弟威廉-亨特透過許多華爾街經紀人完成購買指令,其中包括希爾森、貝奇等大型投資銀行。人們發現市場上出現了鉅額買盤,銀價很快從6美元上升到11美元,可是大家都不知道究竟是誰在買入。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調查了交易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