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和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女人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男性之間的情誼仇恨。張俊義清晰的記得在前世他2002年以80歲高齡壽終,一生卻如同他電影中的男主角,永遠做硬漢,永遠停留在青春期。做人拍片,他都與胡金權迥然不同。
說實話,因為這些年自己剽竊多本熱門劇本的關係,張俊義對於香江的導演可是做了一番細緻的研究,不同於張冊,胡金權留給邵氏的,就是一部1966年的《大醉俠》,《大醉俠》拍完他便離開邵氏,去了臺島。
胡金權離開邵氏,主要是理念不同,他的電影亦有男性英雄,但都不必慘死。嶽華在《大醉俠》裡形象是扛著竹竿浪蕩瀟灑的浪子。
這與胡金權少時的武俠啟蒙有關。他1931年生於北平,小時候武俠家還珠樓主是家中的常客,常講故事給他們這些孩子聽。
透過對邵氏的研究,張俊義知道胡金權的武俠世界完全是文人式的,他曾說:“許多人以為我拍了很多‘武俠片’,其實不然,我對武術一點都不懂。
我拍的動作完全是從京劇中借來的,我的武打動作是將舞蹈、音樂、戲劇合而為一,我把京劇動作分解,並且想盡辦法讓它在電影中達到最驚人、最突出的效果。”
曾經的六叔因為他的大魄力,從而使得邵氏以火箭般的速度崛起了,這個大魄力就是仿照好萊塢建立的大製片廠的制度,但是任何一個制度都不可能使得一個公司保持著持續的輝煌嗎,隨著時代的不斷前進,如果不及時的尋求著突破與改變,那麼落寞的結果絕對是必然的,這一點張俊義是深信不疑的,否則他也不會在現在就開始尋求智囊團建立的心思了。
在狄隆的表演生涯中,最讓張俊義吃驚的,是他在《傾國傾城》中演出了“光緒”一角,這標誌著他真正從一個功夫男星,變成了一名演技派的男演員。
1975年的《傾國傾城》,是邵氏電影最後一部史詩鉅作,集合了當時所有邵氏能請得動的最好的明星:盧豔的慈禧,狄隆的光緒。在不出外景的前提下,靠搭建的內景拍出了京都紫禁城的威嚴與肅穆。但現在,邵氏已經在慢慢減少電影業務,轉投電視。
李汗祥拍《傾國傾城》,某種程度上是集中了畢生功力。他1960年代成名後棄邵氏出走臺灣台島,希望成就電影大亨的夢想,卻在邵氏勢力籠罩下屢戰屢敗。
1971年他不得已回到邵氏,拍風月片和騙術片以娛己娛人。1975年正是風月片當道,拍《傾國傾城》這樣的歷史正劇,邵六叔當時原本並不看好,但《傾國傾城》的成功卻把邵氏的輝煌推向了頂峰。
這一年,新加入的劉家梁也以《神打》一片給邵氏的功夫片帶來了南拳風格的新鮮血液,連張冊也在他的影響下開始嘗試用鏡頭的分解和組合逐漸豐富原來的“一招一式”的動作。
1978年的《少林36房》,成為邵氏功夫片後期的代表作。1974年,邵氏出品的影片達到了49部之多,成為行業老大。
然而當時,邵氏出現了新的對手:嘉禾。1970年,邵大亨的重要合作伙伴鄒大亨離開了邵氏,以40萬元港幣起家,成立新的“嘉禾”公司。邵六叔當時並未意識到,鄒大亨的離去,意味著一種新的製片制度的興起。
邵六叔的管理制度,是仿效好萊塢八大公司的“大製片廠制度”,邵六叔的夢想,就是把邵氏打造成“東方好萊塢”。他的管理方式是東方式的家族管理,家族獨自經營,盈虧自負。
而六叔並沒有意識到在當時好萊塢的“八大”已經在逐漸朝獨立製片體制轉軌:大公司選擇合適的製片人予以財務和發行支援,最終進行利潤分紅。鄒大亨走前曾建議邵六叔順應潮流實行“分紅制”,但邵六叔已經習慣了親自掌控一切,不適應獨立製片體制下的“權力下放”。
正是這樣,他錯過了李曉龍和許貫文、許貫傑兄弟。許貫文、許貫傑兄弟曾經攜帶《鬼馬雙星》劇本找到邵六叔,要求五五分成,遭到拒絕後轉投鄒大亨的嘉禾,這個事情在現在的想江娛樂圈當中已經算是公開的秘密了,只不過攝於六叔的威嚴,大家誰也不會自找沒趣的在六叔的面前提起罷了;而嘉禾同樣用更人性化的分紅制從邵氏手中贏得了李曉龍。
1970年代後期,“嘉禾”逐漸取代了邵氏在電影業的地位。回顧這段歷史,即便是張俊義也不得不唏噓一二,基本上,‘邵氏’的興衰,是美利堅影都好萊塢興衰的縮影。
然而邵氏雖然在電影業方面衰落,卻為華語電影留下了1000多部作品。雖然很多電影當年為了趕工不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