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獲得科普利獎、戴維獎、諾貝爾獎等重要獎項,奠定了他在國際科學界的崇高地位。如果他能參會,一定可以極大地提高學會的聲望,推動學會的發展。
記者:在此之前,您有聽過百熙先生的大名麼?
吳老:當然聽過!我在上海讀書的時候,用的幾乎都是百熙先生編寫的教材。後來到法國學化學,教授聽說我是中國人,還非常不解:“我們現在所用的教材,都是你們中國約翰遜教授的理論。你怎麼還捨近求遠,跑來法國學習呢?”
記者:如果我沒記錯的話,百熙先生是在當年十一月底、十二月初抵達法國馬賽的吧?那時候你們去邀請他的?
吳老:百熙先生是在十一月底到的馬賽,不過我們當時沒能去見他。
記者:為什麼?
吳老:因為那時候百熙先生除了是國際上著名的科學家,還是湖北提學使,類似於今天副省長一級的高官,我們這些普通留學生哪敢隨便去見他?當時我們的打算是,在他去瑞典的路上,讓我父親和他先通個氣。那時候我父親是駐奧地利代辦,和他比較能說上話。這樣等他從瑞典回來,我們就可以去拜會並邀請他了。
記者:從後來的情況看,你們的打算沒有成功。
吳老:是啊,我們打算得非常完美,可是事情發展太出人意料。百熙先生先是考察德國魯爾區的鋼鐵工業,之後直接奔赴瑞典,我父親根本沒見著他。等他到了瑞典,恰逢瑞典國王去世,頒獎儀式取消,他便急匆匆往回趕:等到了德國,英國又來電,說他得了科普利獎,催他趕快到倫敦”他直接從漢堡上船,這樣我父親又沒見著他。
記者:這還真是“計劃不如變化”啊!
吳老:那時候距離開會不到十天,我們也是措手不及。好在參與籌建化學會的俞星樞(俞司奎)、利壽峰(利寅)二位都在倫敦,便透過李澤民兄見到了百熙先生,說明了來意。
記者:然後百熙先生便建議成立中國科技學會?
吳老:百熙先生聽了星樞兄的邀請略微一想,便提出了成了中國科學技術學會的設想。你們應該知道,維持學會運轉需要一筆龐大的資金。為此,百熙先生當場便捐出了他剛獲得的諾貝爾獎獎金。
記者:這則小故事已經收入了現今的小學課本。不過最近有人指出,這可能杜撰出來的
吳老:汙衊!造謠!無恥!我做當時的親歷者,我可以用人格擔保,百熙先生絕對是當場全額捐出他剛獲得諾貝爾獎金的。現在有些人,拿著國家的工資,吃著人民的糧食,就是不幹為國為民的事兒。每天裡就是聽幾則不實的訊息寫幾篇罵人的文章,譁眾取寵,恬不知恥。還以他們可伶的道德水準,去臆測前輩們做過的豐功偉績,真真是以蠢測海、坐井觀天!而有些媒體為了吸引讀者,根本不顧社會責任和道德良知,隨意歪曲事實,刊登不實訊息,更是罪不容誅!你們一定要把我這些話刊登出去不要刪。我倒要看看,都是哪些跳樑小醜會跳出來?
記者:好的!一定一定。吳老,您是什麼時候接到開會通知的呢?
一六五、柳花陣陣飄春水
為期三天的中國科學技術學會歐洲分會首次會議在1907年12月27日晚間落下帷幕,會議宣告中國科技學會歐洲分會正式成立,並制訂了會章和組織機構,確立了學會的發展目標和計劃,明確了各個分會的職責,選出了學會的主要領導人。。。孫元起作為近代中國第一位被西方學界普遍承認和廣泛讚譽的科學家,毫無懸念地高票當選學會的會長。
會議結束後,參會人員開始動身返回各自學校,作為學會的主要領導人卻還不能走,接下來的事情更加繁雜:清理匯總會議資金的使用情況,制定開年學會的經費預算;收集各學會的章程和聯絡方式,印刷成冊,分發給各位會員,還要留下幾份,等以後寄給美洲分會和日本分會;籌建學會會刊編輯部,準備印刷出版會刊《中國科技》……
孫元起的假期只有三個月,從十一月中旬從武漢啟程算起,現在已經一半。在剩下的一個半個月裡面,還要橫跨大西洋、美洲大陸、太平洋,根本沒有多少富裕。所以交待學會諸人在美國、加拿大、日本主要報刊上呼籲成立學會支部後,急急忙忙踏上前往美國的客輪,趕赴mit和耶魯大學。在那裡,還有一大班同事翹首以盼呢。
長話短說,在六天之後,孫元起順利抵達紐約。因為緊迫,他顧不上長途旅行後的休整,便在同事陪同下來到耶魯大學。
從1904年離開美國算起,孫元起已經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