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報名人數應該在200人左右,在歐洲學習科學的留學生基本上都會來,專業廣泛涉及理、工、農、醫等四大門類。這裡是已經報名學生的詳細資料,請你過目。”
孫元起接過李復幾遞來的資料,認真觀看諸人所學專業一欄。李復幾在一旁繼續說道:“因為參會人員較多,而且恰值聖誕,每日所費不讚。為節省經費計,我和星樞、吟首、壽峰等幾個人商議之後,決定會期定位兩天。百熙兄,你看如何?”
沉吟片刻,孫元起微微搖頭:“既然這是第一次開會”最好給大家留足充裕的討論時間,依我看,不如多延長一天。第一天上午開全體大會,下午各人根據自己愛好選擇不同學會,開始分組會議。第二天仍然分組會議,各小組要選出學會的領導人,敲定學會基本章程和未來發展方向。第三天上午,各學會的領導開會,小組成員繼續討論下午全體大會,宣讀學會的章程和框架,最後閉幕。當然,具體詳細的安排,你們等會兒商量著定。”
何育傑這時候插了一句話:“先生我們這個機構就定名為“中國科學技術學會,?”
“哦,你有不同意見?說來聽聽。”
“學生是這樣想的,綜觀我國留學生,在美洲最少,估計不到百人:其次是歐洲,大概在三四百人之間:最多的卻是日本,至少也有五六千人。”何育傑在發表自己看法之前,先給出了一份資料來。
孫元起心中思付道:清末留學日本學生多,主要是因為國人覺得和日本一衣帶水,司文司種而且日本變法成功,打敗大清、俄國,再加上日本善意惡意交織的引誘,所以大家出國留學的目標首選日本:至於歐洲,雖然英、法、德等國都是老牌資本主義強國,但道路遙遠、種族大異、語言難曉,相對留學生就少許多:而美國則是新鮮出爐的暴發戶,有錢沒文化,儘管態度不錯但大家還是懶得去。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等到民國中期之後隨著一戰後美國的國力增強,美國漸漸躍居出國目的地的第一位。那時的大學教授,多數都有留美經歷。僅以南開大學為例,1930年全校有教師41人,留美歸來的31人:1936年的34名教授當中留美的33人。另據有關統計,30年代前後由留美生任大學校長的就達50多人,幾乎佔當時所有大學校長的鰓。
到了現在,美國更是當之無愧的no1歐洲依然是第二,至於日本則已經褪去了他曾有的光環,委委屈屈地坐在第三的位置,甚至有時候都比不上加拿大、澳大利亞。;
何育傑接著說道:“先生你在倫敦振臀一呼,成立學會,歐美留學生自然望風景從,無人不服。只是在日留學生聽到之後,難免會心生粗齪。如果他們效法我們,自己成立學會,兩者之間相互領頑,反而不美。
“所以,我們不如暫時定名為“中國科學技術學會歐洲分會”等會議結束後,將相關會議章程和會議結果函告留美、留日司仁,讓他們各自成立美洲分會和日本分會。我們三者之間平時互相交流溝通,但互不統屬。等國內立憲成功,黨禁一開,我等再在國內合力共建正式的“中國科學技術學會”統屬歐洲、美洲、日本這三個分會。您看怎麼樣?”
中國人喜歡拉幫結派,佔山為王,動輒根據地域或生活背景,標為“x黨”、“xx派”。這種風氣在學界也存在。在民國時期,由於有留洋經歷的人多了,就一度出現留美派、留歐派、留日派之別,甚至待遇都有區別。留歐、留美的工資最高,留日的往往低上三四層:至於沒留過洋的土鱉教授,一般只能拿到留歐、留美工資的一半多一點兒,搞得劉半農、向達等人都三四十歲了,還要出國鍍鍍金。
而且這種風氣也很明顯地體現在研究機構的設定上。國民政府在1928年決議成立中央研究院,在成立之初,中研院就被歐美派牢牢把持,針插不進、水潑不透。在遷臺之前,兩任院長:
蔡元培是德國萊比錫大學的四年旁聽生:
朱家驛則是德國柏林大學的博士。
中研院負責行政管理工作的是總幹事,在前後十一任十位總幹事中:
楊杏佛,美國康奈爾大學學士、哈佛大學碩士:
丁叟林,英國伯明翰大學碩士:
丁文江,英國格拉斯哥大學雙學士:
朱家燁,德國柏林大學博士:
任鴻雋,美國康奈爾大學學士、哥倫比亞大學碩士:
傅斯年,留學英國倫敦大學、德國柏林大學:
葉企孫,美國芝加哥大學學士、哈佛大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