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起了自己的小窩。
這便是科學各學科的第二次飛躍,發生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標誌為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在各個學科開始走向現代化的道路中,大家發現了幾個道理:
首先,模糊也是一種完美。在早先的科學體系中,不確定性是難以容忍的:現在,大家覺得有些東西就是不確定的,霧裡看花、水中看月也挺好,這就有測不準原理、薛定愕貓、模糊數學等大行其道。
其次,極端也是一種角度。進入二十世紀以後,研究角度開始走向兩個極端,小的想拆分原子、拆分粒子,大的想研究銀河系、探索宇宙。然而這兩種極端並不排斥,反而是和諧統一的整體。
第三,專業就是一種交叉。學科現代化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各門學科的研究深入,導致原先的每一個學科都被拆分成無數的小學科,比如物理,就被拆分成凝聚態物理學、原子物理學、分子物理學、光學、粒子物理學、天文物理學、地球物理學、生物物理學等等。而任何兩個以上的小學科交叉,又會形成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各個領域也變得越加專門。;
第四,研究就是一種協作。
今時今日,隨著各個領域的專門化,大多數物理學家的整個)職業生涯只專精於一個領域,像牛頓、愛因斯坦這樣的全才大師寥若晨星。一個大的研究專案,往往需要各個領域無數專家併力合作。比如前不久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共彙集了來自中國大陸、美國、俄羅斯、捷克、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等6個國家和地區的200多名科學家共同參與。至於眾所周知的曼哈頓計劃,則是集中了除納輝德國外當時西方國家最優秀的核科學家,動員人數超過10萬,歷時3年,耗資20億美元,才最終使得整個工程取得圓滿成功!
這兩次科學大發展、大飛躍,中國都與宅失之交臂:
第一次,中國來了利瑪竇、南懷仁,自己也有了徐光啟、康熙,眼看科學之火就有了燎原之勢,結果先後遭遇流寇之亂、明清易代、文字獄、漢學復辟,把珍貴的火種狠狠地踩入了地底。
第二次,東西方交流已經非常頻繁,有見識的學者開始正視科學,積極學習。結果此時國家形勢不穩,變法失敗、拳匪作亂、庚子國變、帝后駕崩、預備立憲、辛亥革命等內憂外患齊至,國民一心專注政治,誰能靜下心來學習“無用�;的科學知識?�;
等國家形勢稍微平靜,廣大學子競相西遊東渡,卻因為基礎薄弱、國家貧窮,只能充任西方先進科學的翻譯介紹者,稍微在某一領域做出一點成績,立馬就會被冠以“中國”學奠基人“的榮譽稱號。
這種亦步亦趨的形勢一直延續至今,演變為偉夫的“山察精神“。
一四六、驚聞俗客爭來集
夫妻倆雖然計議已定,真正實施還有許多關竅。�1�7
為了避免狹隘民族主義情緒影響未來的研究工作,需要先在上海註冊一家中華工業機械公司,由莉啊絲控股,聘華人買辦為經理。
由華人經理出面,來和學校商談組建研究室的事宜。對於這個舉措,張之洞的態度是樂觀其成、靜觀其變。孫元起則認為,只要他不反對,那就是肯定。
在孫元起的斡旋下,實驗室在光緒三十二年(1908)九月在湖北工藝學堂內成立,研究人員除了學堂汽機、車床等科目的高年級學生,還包括經世大學剛畢業的幾位學生。協議規定,公司負責採買裝置和儀器,學堂負責研發。研究出結果後,公司出資一次性買斷專利權和使用權。
籌建實驗室的同時,孫元起他也沒有放鬆對師範學校改革的積極關注。接到學部的批覆後,他迅速組織劉師培、楊度、潘鹹等人在內的師資考察組,先對各師範院校的老師進行篩選,把那些昏聵迂腐不更時變的老古董、胡言亂語大放厥詞的洋教習全部掃地出門,換上有文化有素質的新老師。經過這一輪整頓,學校面貌為之一新。
隨後,孫元起、劉師培等人又會同各科老師出題,考核所有在校學生,根據成績優劣,重新劃分年級,再根據愛好和特長分出專業。師範學校老師多,學生更多,這一番折騰,足足花費了近兩個月時間。
新官上任三把火,孫元起這把火不僅燒得學生們哭爹喊娘,原先的老師也是怨聲載道。作為罪魁禍首,自己同樣被折騰得形銷骨立:能進學堂當老師的老迂腐,至少都是舉人,身後少不了這樣的同年、那樣的朋友,一被裁員,立馬有無數親朋好友上門求情說項,希望網開一面:能進學堂又不好好學習的後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