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naturereviewsgeics,naturereviewsmolecularcellbiology,naturereviewsneuroscience(2000年創刊)。創辦這些期刊最主要的目的是要發表業界內最高質量的科學論文,任何有很大潛力的科學領域的文章。同時也發表一些評論性文章、新故事、簡述等。投稿形式也可以是信件、新聞、綜述等。
說到這裡,孫元起從隨身的書包裡掏出一沓紙,遞給康格先生。仔細一看,卻是一篇論文,題目是《關於原子結構的實驗與猜想》。
在二十世紀初,科學家對於原子的結構非常好奇,投入了大量精力研究,走了很多彎路:湯姆遜(thomson)在發現電子之後,對於原子中正負電荷的分佈他提出了一個在當時看來較為合理的模型,即原子中帶正電部分均勻分佈在原子體內,電子鑲嵌在其中,人們稱之為“葡萄乾麵包模型”。為了檢驗湯姆遜模型是否正確,盧瑟福(rutherford)於1911年設計了a粒子散射實驗,實驗中觀察到大多數粒子穿過金箔後發生約一度的偏轉。但是大約有1/8000的粒子散射角θ》90度,甚至達到180度,發生背反射。對於a粒子發生大角度散射的事實,無法用湯姆遜模型加以解釋,除非原子中正電荷集中在很小的體積內時,排斥力才會大到使a粒子發生大角度散射,在此基礎上,盧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模型,又被稱為“rutherford模型”,認為原子中心有一個極小的原子核,它集中了全部的正電荷和幾乎所有的質量,所有電子都分佈在它的周圍。這邁出正確瞭解原子結構的第一步。
二十一世紀的初中生都知道原子的結構。可在這個時候,卻需要頂尖的科學家湯姆遜、盧瑟福、愛因斯坦等人去研究發現。這些都是後來科學發展的基石,缺少了這一環,自然科學就停留在初級階段。孫元起的這篇論文從湯姆遜發現電子和前不久自己撰寫的《鈾、釙、鐳輻射射線的實驗研究》入手,借用盧瑟福的a粒子散射實驗,推匯出了著名的盧瑟福散射公式,從而“猜想”原子中心有一個極小的原子核,它集中了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