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日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於是三人下次再來便帶來了更多的朋友。
一來二去的,請教姚時的人越來越多,而其中又以寒門學子最多,沒辦法,這個時代,請一個先生難,請一個好先生更難。
大部分人讀書都是靠自己摸索,許多問題讀一遍不懂,那就讀十遍,百遍,讀得多了,似乎就明白了。
可有些問題不懂就是不懂,而懂了的問題讓他們組織語言寫下來,講出來,卻總比別人明確解疑過的少些什麼。
所以姚時的有問必答就顯得難能可貴了。
姚時這才發現他們很多問題都不懂,而其中有些問題明明很簡單,他們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便忍不住在文園裡開了課。
其實就是自己準備了課程,天氣好的時候就到文園隨便找塊空地坐下授課,願意聽的就坐下來聽一聽,不願意聽的起身便能離開,自由得很。
可課程結束後,圍住他的人依然有不少,師弟們見大師兄忙成那樣,便輪流過來幫忙。
那段時間文園特別熱鬧,同時閱邊的茶樓也掀起了授課風,林清婉見了,便乾脆讓林安建了求知苑。
中秋那天林清婉親自請了姚先生剪綵,便將求知苑的運營模式張貼公告。
五文到二十文的確不貴,迄今為止,文園還未有超過十文的課程,這意味著,一堂課最多也就三個半大包子。
課程自由,先生們要開課前得提前一天將課堂所授的主要內容張貼出來,以供學子們選擇。
有意的才會掏錢去報名拿木籌,第二天持木籌進教室聽課。
而為了保證教學質量,每一堂課的人數都做了限制,不限少,卻最多不可超過六十人。
目前在求知苑授課的先生主要是跟著姚時的江陵學子,偶爾盧肅也會來,大部分人還在觀望中。
姚時知道很長一段時間內他都是不可能回江陵去了,而林清婉也表示了會將他家人接過來的承諾。
所以姚時在考慮過後便答應了留在蘇州,也留在了求知苑。
中秋節前,姚時的妻兒總算被接到了蘇州,林清婉知道姚時不是很有錢,應該說這群跟著姚時留在蘇州的學子多數都沒多少錢了。
在夏收前,已經有一批人離開了蘇州回家去了,其中大部分是梁國人,也有一部分是其他各國的人。
如今跟著姚時留下來的大多數是籍貫在江陵的學子,餘下的則是還念著閱裡的書。
對他們,林清婉的對策也不一樣,非大梁的學子,凡願意長留蘇州或大梁的,她都會派人去接他們的家人來同住,自然也會給他們安排好房子。
求知苑裡後面一棟棟獨立的兩進小院子就是為他們建的,現在還沒建全,但姚時一家人卻已經能安排進去了。
文園的環境很好,除了離市集有點遠外,這兒真是哪兒哪兒都適合他們這些讀書人。
前面就是書院式的求知苑,隔壁的文園來往也無白丁,山上是有名的盧氏家學,出門便是一眼望不到邊的各種果樹。
春有春的絢爛,夏有夏的繁茂,秋則是碩果累累,就是冬天都有數不盡的寒梅飄香。
就是剛帶著兒女到蘇州的姚太太都喜愛不已,一住下,看著被圈進院子裡的桃樹就捨不得走了。
她一直想在自家的院子裡種棵果樹,卻一直沒有機會,一開始是沒地方,畢竟跟著姚時,一開始是住的地方小,且還是租的房子。
後來他當了江陵的宰相,倒是有大房子了,但那時她忙得根本就忘了這件事,等她再有這個念頭時,姚時已經被貶了。
姚太太伸手摸了摸那棵結了不少桃子的果樹,微微一笑,往院牆外面看了一眼。
院牆不高,但也不低,能夠完全阻擋外面的視線,他們住在這裡很私密和安全。
推開門去看,兩邊的房屋都隱在兩排果樹後,隻影影綽綽的看到那邊的圍牆,可兩邊離得並不遠,走過去二十來步就能到。
姚太太往那邊走過去十幾步,那邊的宅子裡沒住人,大門開啟,她能看到裡面整齊的院子和院子裡的梅樹。
不錯,那邊圈的是梅樹,種的年頭應該也不少了,顯得很粗大。
姚太太伸手摸了摸身邊的果樹,轉頭和一雙巴巴看著她的兒女笑道:“我們以後就住在這兒好不好?”
少年和少女眼睛一亮,問道:“和父親一起嗎?”
姚太太笑著頷首,“對,和你們父親。”
少年少女低低地歡呼起來,上前一左一右抱住母親的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