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半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億人民排除內憂外患、構築幸福的精神支柱”。今天的中國將《論語加算盤》、《經濟與道德》定位於社會發展的兩個輪子,高度謳歌了透過《論語》的仁愛促進世界和諧。
此外,結合今年將在北京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將《論語》向全世界進行廣泛宣傳的計劃也已經列入議事日程。比如說,將引用自《論語》的五句名言採用各種形式製成廣告,向奧運會期間來自世界各國的人們進行宣傳。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四海之內皆兄弟”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德不孤,必有鄰”
“禮之用,和為貴”
這些標語和奧運會“友好、相互理解、和平”的基本理念是相同的,我認為這也說明了《論語》的真髓是普遍的真理。
()
如此說來,于丹也曾經講過,“《論語》是‘千古永遠’超越時代永遠發揮作用的書籍”。
于丹:在成長中的感悟(1)
說到儒與道,中國哲學這兩大源頭,在我最初接觸的時候,是處於一種孩提的矇昧狀態,並沒有一個很明確的意識要去讀,要去記憶。
先來說儒家。我最早接觸《論語》裡面的一些道理,大概是在四五歲的時候,現在想起來,我父親從一開始就沒有要求我死記硬背,卻經常帶我去叔叔、阿姨家參加聚會,有很多人在一起的時候,爸爸就悄悄地跟我說,你看,這裡有這麼多人,孔子說過一句話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麼些人裡頭,肯定有能當你老師的人,你去看看,你覺得他們誰對人特別有禮貌,誰特別博學,誰做事做得特別麻利,你去看看誰能當你的老師?小孩子嘛,我就這樣跑來跑去看,有的時候看到有些行為是好的,也有的時候看到的是不好的,就會跑回來問爸爸,說你看,有一個叔叔他隨地吐痰了,有一個阿姨她高門大嗓地搶別人話了,這個人肯定不是老師吧。然後我爸爸會告訴我說,這也是老師啊,因為孔子說“見賢思齊,見不賢則內自省”。你看到比你好的人,你要跟他一樣好,這是老師;但是見到不好的人,你要反省自己,你會不會跟他一樣不好,所以這也是一種老師。
我對《論語》的介入一直都是這樣隻言片語化進生活的。《論語》對我來講是篤定的、真實的、親切的、溫暖的。
司馬牛曾問過老師:什麼叫君子?孔子說:“不憂不懼”,
司馬牛覺得很困惑,做到不憂不懼就能算是君子了嗎?然後孔子反問了
他一句:“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一個人反省自己,叩問心靈,上不愧蒼天祖先,下不愧百姓兒女,那麼他的心何來的憂,何來的懼?一個人叩問內心可以做到不憂不懼,這是一個簡單的標準嗎?能做到這一點,還不是君子嗎?君子坦蕩蕩,小時候不知道,大了以後才有所感悟。君子坦蕩蕩,什麼是坦蕩蕩,並不是心中任何事情都不進入,而是萬事進入之後皆能化解。
讀經典很有意思,開始會覺得簡單,但是讀來讀去,便應了鄭板橋的那句話:“畫到生時是熟時。”感悟到這一點,那麼,我們就能真正地從內心敬仰聖賢。因為他們不用華採的詞語,來讓大眾覺得一定要去膜拜,一定要去遠離。他們不因自己的偉大而讓萬眾折服,覺得不可企及。他們以自己一種樸素的人格,讓大眾覺得,這些樸素的真理恆久不變。
道在人心,道不遠人,你總歸是能憑著生命的成長去接近的。《論語》裡提到“仁”的地方總共109處,這是整個儒家思想體系的核心。學生問老師什麼是“仁”,老師的回答就兩個字:愛人。真正的仁愛之心無非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後來被孟子推演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也是孔子說的,他一生的理想無非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而我對這句話有了真正刻骨的理解是在2006年的“感動中國”的評選中。
2006年年末在許多評選材料裡,我看到了這樣一個人:她是一位農村阿姨,從嫁到這個村子,就義務撫養村裡所有的孤寡老人。就這樣,她日復一日地在這些老人家中奔走。她自己的四個孩子在耳濡目染下,從小就覺得村裡的孤寡老人就是自己的爺爺奶奶,媽媽忙不過來的時候,他們就會去幫忙給老人們洗腳、剪指甲。這樣一直持續了三四十年。當時我給她寫的推介詞是:如果富人做這樣的事叫做慈善,那窮人做這樣的事,她就是聖賢。看到她的故事時,我明白了什麼是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雖然她一生並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