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蕩墨爾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上一輩,有很多沒有自我,只有小孩的夫妻關係。
國內的父母,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可能就是“一切為了孩子”,或者“只要孩子好我們大人怎麼樣都無所謂”。
然後又因為自己眼裡只看得到孩子,有些人因為有了孩子,就徹底忽略了自己的另一半,最終導致家庭關係破裂。
如果在這個時候醒悟,那都還算是不錯的。
更誇張的是,在夫妻關係破裂之後,很多媽媽,都把自己的一切希望寄託在小孩子身上。
每天說的最多的就是,我都是為你好。
永遠都做不到對自己的“希望”放手這件事情。
把小孩當成是自己的附屬品,念什麼樣的學校,找什麼樣的工作,甚至選什麼樣的物件都必須要按照自己的意思來。
這些母親的理由也很簡單:因為我為你付出了一切,付出金錢,付出青春甚至付出了婚姻,你是我生的,我養的,所以你必須什麼都聽我的。
這樣的付出,與其說是一種愛,倒不如說是一種道德綁架。
很多人都認同,中國人比外國人要更有人情味的說法。
可人情味是什麼?
還有一些人,一聽說國外有的父母,把自己的孩子養到18歲之後就徹底不管了,就得出中國的父母比外國的父母要更愛自己的小孩的結論。
這樣的說法,也有待商榷。
無私的愛,應該是不求回報的,中國人常說的“養兒防老”,從根本上來說,並不屬於無私的範疇。
獨生子女的這一代,以後上面至少有四個老人,下面還得養著兩個小孩。
如果四個老人都沒有給自己的晚年做好規劃,都把自己的希望寄託在家裡的“獨苗”身上。
那這顆苗,是一定沒有辦法長得太好的。
人到中年,完全沒有自我的父母,容易寄生在孩子生上。
這些人,透過掌控孩子的生活,來實現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來面對自己不敢面對的未來。
這樣的愛太過沉重。
在國外,父母首先會覺得,既然他們決定把孩子生出來,就有義務養到十八歲。
同時,這些父母也認為自己十八年的付出是不需要任何回報。
這一部分人的理由也很簡單,父母生孩子的時候,並沒有得到孩子的同意。
生小孩這件事情,屬於父母自己的選擇,養小孩也是父母自己的義務。
當孩子年滿十八歲,有了獨立的人格之後,孩子就應該有自己的選擇。
孩子不需要為父母的晚年負責,父母也不會省吃儉用,傾盡所有幫孩子規劃未來。
成年之後,孩子未來發展的好與不好,都是他自己的選擇。
你是你,我是我,我和你之間,永遠都有一條界限。
這樣一種界限的產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當然了,澳洲和北歐那些國家的福利,也不太會出現那種老無所依的情況。
人情味在如今的年代,應該算是一箇中性詞,並不總是好的。
就像城裡人沒有農村人有人情味,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一樣。
…………………………
“我說完了。”齊亦見顏灩沒有反應,又先自己開了口。
“齊亦,你今天說的這件事情,我不知道應該怎麼安慰你。”顏灩聽齊亦說完他家昨天晚上發生的變故之後,有點不知道應該做什麼樣的回應才好。
顏灩很擅長幫齊亦解決他的患得患失之類的心理問題。
但齊亦剛剛說的,關於他父母的感情問題,顏灩是壓根就沒有面對過的。
顏灩現在才明白,齊亦為什麼從來都不提起自己的家庭。
“你不需要安慰我,我覺得,這應該是我十年以來,過得最輕鬆的一個年。”齊亦告訴顏灩自己現在心裡的感受。
“你是認真的?”顏灩向齊亦確認。
顏灩其實能感覺到齊亦說的是認真的,但她還是不太能理解齊亦的話,聲音都這麼疲憊的人,哪裡像是過了一個很輕鬆的年的樣子。
“嗯,認真的。”齊亦肯定了自己剛剛的說法。
“那……是因為什麼呢?”顏灩問。
“用責任或者小孩,把兩個不相愛的人綁在一起,是一種酷刑,也不會給身邊的人帶來幸福感。
我媽覺得她竭盡所能給了我一個完整的家,可一個沒有愛的家,怎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