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柏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國學,對國學的先生和學生進行考核,防止有人唬弄朕。”
為了扶持國學,姜元羲不僅用利引誘百姓們把孩子送進國學,還在吏部考計上給朝臣們上了一道枷鎖,這也就罷了,她更是想出了另一個法子讓國學成為大雍王朝培養能臣的大搖籃——若要為三公,履歷上必要一條:曾在太學院裡教導最少一年的學生,並教匯出最少五名進士。
這就是她為何要對姜伯庸說的,讓他去太學院裡頭任教一年的原因,而她準備明年換大哥去太學院,後年就是崔玉書了。
中書省中書令、門下省侍中、尚書省尚書令,繼任人選都必須要符合她制定的這條規定才能出任三公。
因這條規定,使得大雍王朝往後每個朝臣有志問鼎三公的,都會去長安城的太學院任教一年。因為要教匯出最少五名進士,且他們也希望自己的履歷更光鮮,在問鼎三公之位時能讓皇帝更看重,教匯出五名進士是最低要求的,擼足了勁頭想要教匯出前三甲和五個以上的進士。
這樣一來,他們就對各地舉辦的國學更是上心了,畢竟太學院的學子都是來自各地國學,只有國學的先生厲害了,教匯出來的學子才會更其他人更厲害,這也導致了國學的先生學識非常淵博,源源不斷的為大雍培養了諸多能臣。
“朕也是摸著石頭過河,若是還有更好的法子,五哥不妨提出來。”姜元羲認真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