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思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中國理學的開山鼻祖周敦頤,是北宋年間一個地道的湖南人,但是因為他的主要活動不在湖南而在江西,對湖南本土的影響不是很大。到了南宋,從福建遷居湖南的胡安國與胡宏父子,彷彿是為了使理學回歸故土,把周敦頤所開創的理學傳到湖南,並創立了湖湘學派。胡宏的弟子張軾,也從四川來到湖南,致力於理學的研究與傳播。張軾這個人的生平,人們似乎知之不多。如今網際網路上流傳著一首題為《立春偶成》的詩,就是張軾的作品。當代人喜歡這首詩,大約是因為這首詩不僅給人以熱愛生活的美感,同時也有能催人上進的緣故:
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
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
大約就是從胡安國父子和張軾的時代起,湖湘文化中開始注入了理性的成分。
宋代最重要的文化特徵,是理學的形成。這個學派把“理”當作宇宙的最高本體,以“理”為哲學思辨的最高範疇。它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最精緻、最高備的理論體系。湖湘學派是理學的一個重要流派,他在長沙地區形成以後,對湖湘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胡安國、胡宏父子是福建崇安人。1097年,胡安國進士及第,踏入仕途,遷居潭州城南,提舉湖南學士,在官六年。以後還任過中書舍人等職。如果仕途順利,也許他就不會研究學問。但他在官場中混得不好,晚年乾脆辭職退隱,致力於學術研究。
嶽麓書院鼓吹經世濟用(2)
北宋末年,黃河流域戰爭頻仍,中原士人紛紛南下,給長江流域的文化興盛創造了機遇。胡安國也於南宋建炎年間,即公元1127年到1130年之間,率領家人和弟子,從荊門來到湖南,在湘潭建起碧泉書院,由此在湘潭前後居住了三十年。然後,他又在衡山山麓開辦了文定書院,以講學撰述為業,除自己的子侄胡寅、胡宏、胡憲等外,還吸引了眾多湖湘士子前來就學。其中僅長沙人就有治《春秋》和《資治通鑑》的譚知禮,以孝友信義著稱的黎明等。
由於胡安國的弟子門人眾多,湖湘學派就奠定了基礎,成為在中國古代學術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理學派別。1138年春,胡安國在湖南逝世,葬於湘潭陰山。他的傳世著作有《春秋傳》、《資治通鑑舉要補遺》等。其中《春秋傳》是他以畢生精力纂修而成,成為元明兩朝科舉取士的經義定本,也是湖湘學派的代表著作。
胡宏是胡安國的次子,字仁仲,因長期寓居湖南衡山五峰下,人們稱他為“五峰先生”。胡宏從小就在父親胡安國的督導下研習經學, 1125年,二十歲的胡宏進入太學,師從程門四大弟子之一的楊龜山,成為二程的再傳弟子。金兵南侵時,他和父兄一起遷居潭州,創辦碧泉等書院,並曾到寧鄉朱良橋鄉的靈峰書院講學。
胡安國逝世後,胡宏獨立治學,以振興道學、醇化風俗為己任,寫成了《知言》、《皇王大紀》等著作。其中,《知言》是胡宏的代表作,被湖湘學派奉為經典。當時,一批批志學求道的青年紛紛來到衡山追隨胡宏研經讀史。這樣一來,湖湘學派形成了思想體系和人才群體,完全奠定了作為南宋一個重要理學派別的基礎。在胡宏教授的學生中,張軾、彪居正、吳翌、趙師孟等人,後來都是著名學者和湖湘學派的砥柱人物,尤其是張軾,更成為湖湘學派的一代宗師。
四川綿竹人張軾,宇敬夫,號南軒。他的父親張浚是南宋名相,曾任樞密使,封魏國公。張軾少年時隨父親遷居湖湘,從此湖南成為他一生中居住時間最長的地方。張軾奉父親之命到衡山拜胡宏為師,學習二程理學,經過潛心苦讀和四方講學交友,學業日進。胡宏曾稱他“聖門有人,吾道幸矣”。張軾推動了宋代理學的發展。宋代理學家強調義和利的對立,張軾更進一步指出,這種對立實質上是天理與人慾的對立,利就是人們違背天理的心理活動,所以人們必須進行內心反省,以便使思想、言論、行動都符合天理的要求,而天理演化為社會政治道德就是綱常倫理,因此人們必須接受綱常倫理的規範。
張軾還注重“力行”,反對空談,強調道德實踐,行至言隨。此外,在宇宙論、人性論等方面,張的議論也有其特點。因而,他成為南宋著名的理學大師,和朱熹、呂祖謙合稱“東南三賢”。
當時,朱熹兩度來到長沙,呂祖謙也寓居潭州所屬醴陵城北,居民感其教化,建有東萊書院。“東南三賢”都來潭州講學,可見湖湘學派盛況空前。
1165年,張軾在長沙城南寓所授徒傳業,後又主講嶽麓書院,從學者廣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