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鴻一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0分,第二攻擊波大搖大擺地撤離後,淵田又在珍珠港上空盤旋,拍攝著他的勝利成果。而後飛往集結地率領機隊返航。淵田的飛機最後一批降落。他強烈要求實施第三次空襲,轟炸油罐場和修理設施。南雲認為基本任務已超額完成,不願再冒更大的風險,而後艦隊返航。
珍珠港上空巨大的黑色煙幕,象徵著日本的戰術勝利和美國的悲劇,但死亡和毀壞並沒有結束,美軍官兵繼續和大火進行著搏鬥;小艇躲避著一片片的火海在半水半油的港中搜尋著倖存者;瓦胡島軍醫醫院在奮力搶救數百名燒傷和肢體殘缺的水兵:隨傾覆的俄克拉荷馬號沉入港中400多名水手中,也只有30幾人得救。
不幸中的萬幸也只能說是太平洋艦隊的兩艘航空母艦企業號和列剋星敦號分別於11月28日和12月5日出海,向威克島和中途島運送飛機。另有9艘重型巡洋艦和附屬艦隻在港外演習。太平洋艦隊的另一艘航母薩拉託加號在西海岸修理。
“但不論在不在港內,我們每個人都將永遠記住這一時刻。”
1941年12月8日,美國總統在國會發表了其歷史性的演說,而後國會透過對日宣戰和英國對日宣戰。
9日,與日本戰鬥了10年的中國正式對日宣戰。
而後,自由法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對日本宣戰。11日,清高的德國首先對美國宣戰,美國完全投入了二戰,將其強大的國家機器轉入了戰時的軌道,二戰也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對珍珠港事件的評價不盡相同,一說是日本的巨大勝利,一說是襲擊珍珠港只是為美國處理掉了一些過時艦隻並激起了其鬥志。從日本的角度,珍珠港行動只是一個支援行動,目的是保證日本南進獲取南太平洋的石油不會受到美國的阻礙。而日本以29架飛機的代價換取了美國主力艦船19艘、飛機200餘架,並使美太平洋艦隊在一段時期內難以進入南太平洋,這無可爭議地是一個戰術勝利,也完全實現了日本的戰略意圖。
但再看遠一點就可以看到日本戰略問題一一看錯了對手,以為美國象中國那樣軟弱可欺,或是象俄國一樣打敗了就跑。如果日本認識到這一點,首先就不該開戰,開戰就不應該將襲擊珍珠港當作支援任務,也不應在珍珠港打得如此保守。象淵田所說的只是剪掉了老鷹的尾羽。在美軍能夠作出反應前,南雲完全可以將艦隊攜帶的所有炸彈投入珍珠港,至少應炸平港內的儲油和修理裝置,並可以以其絕對的兵力優勢,在珍珠港附近兜捕美艦隊航母。
這樣美國決不可能在半年內投入反攻。,另外,再誇張一些,如果日本能在珍珠港集中同入侵中途島一樣規模的艦隊,空襲之後,用戰列艦對珍珠港實施炮火準備,有可能在開戰之初就佔領珍珠港。這樣太平洋戰爭就不知道要打到什麼時候了。
儘管英美一直在加強太平洋的防禦力量,但是最高層次的領導一直認為,即使是最好戰的軍國主義分子也不敢同時進攻英美,這是由於對日本的民族心理、經濟困境和軍事力量對比的嚴重誤解而產生的。由於存在麻痺思想,美軍戰備相當鬆懈。這也是襲擊造成巨大損失的一個原因。但珍珠港迫使美國建立了以航空母艦為中心的戰略思想,這對以後的作戰產生了無法估量的作用。從這一點來看,美國得到的要比日本得到的多得多。
美國關於珍珠港最大的一個疑問就是誰應對珍珠港事件負責。
因為不到兩個小時內,有2400名美軍幾乎在無意識中失去了生命,儘管太平洋艦隊總司令金梅爾被撤職,但還是有很多的質疑集中在羅斯福總統身上,認為羅斯福為說服國內的孤立主義分子,誘使日本先打了第一槍,而沒有將珍珠港即將遭到襲擊的警告通知珍珠港。儘管有些駭人聽聞,但這種追查到底的精神確實值得欽佩。當時經過深入的調查,並沒有找到確鑿的證據將罪責定到某個人的蓄意之上。
對於珍珠港事件是否可以避免以及戰爭的最終原因,這是最難以回答的一個問題。歷史學家認為發生了的就是必然的,因為從日本這輛戰車逐漸偏離軌道以來,和美國相撞只是一個時間問題。日本方面一直強調其理由,想問“美國究竟幹了什麼事,竟讓日本襲擊珍珠港呢?”但這是根本站不住腳的,美國所做的無非是停止向日本供應戰爭所必需的戰略物資。
而又試問中國又對日本做了什麼,競使日本大打出手。
另一典型的爭論是對“偷襲”和“奇襲”
的爭論。日本送最後通諜的時間比攻擊時間晚了40分鐘,最後日本又戰敗,偷襲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