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鴻一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
撤退前一天晚上,孫立人與副師長齊學啟、參謀長何均衡研究退兵之計。孫立人想到,目前英軍裝甲第7旅尚在伊洛瓦底江右岸,撤退之前,如果和英軍聯合行動,伏擊日軍,打擊敵人氣焰。這樣我們可以從容撤退,敵軍不敢窮追。
想法固然很好,但英國人幹不幹?
參謀長何均衡說:“我看英國人沒這個勇氣。裝甲第7旅之所以沒開走,是因為通向印度道路堵塞。一旦道路暢通,他們就要和我們‘拜拜’了。”
孫立人說:“我看未必。不管怎麼說,裝甲第7旅總是我們救出來的。再說,打一仗對他們撤退也有好處。”
齊副師長卻搖頭:“英國人靠不住。”
果然,夜間接到英軍通報:裝甲第7旅開始撤退。
孫立人不死心,天明後,驅車追趕,好不容易追上亞歷山大。這位英軍統帥於撤退途中,依然風度翩翩,從容鎮定,黑皮鞋,白手套。聽完孫立人的陳述後,他不慌不忙地說:
“敝軍油料不足,戰車能不能開回印度尚成問題,實在無法與貴軍配合作戰。”
說完,他鑽進汽車,一揮手,只給孫立人留下一句:”再見!”
孫立人氣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5月2日起,新38師為中國遠征軍殿後,向北徐徐撤退。5月9日,退至卡薩,知日軍已搶先佔領密支那,掐斷中**隊退路。
杜聿明主持軍事會議,研究出路。
敗軍之際召開這種會議,氣氛不會輕鬆。
加上危急關頭將領們各有備的打算,實難合拍。孫立人與杜聿明過去沒有什麼淵源關係,新38師本屬張軫第66軍序列,現在臨時撥歸第5軍指揮。況且因為出兵仁安羌,兩人憋著一股勁。杜聿明認為兵敗至此,與孫立人不聽指揮,擅自出兵仁安羌,拉長了遠征軍防線有很大幹系。孫立人則心有怨言,杜聿明作為握有實權的副帥,胸無全域性,忽略東線防備。
致日軍佔領臘戍,斷我後路,陷全軍於絕地。
在軍事會議上,杜聿明和多數將領提出備部穿越高黎貢山,分路回國的方案,並且要求新38師在卡薩以南地區繼續阻擊敵兵,為全軍斷後。
這一計劃,與孫立人的想法格格不入。第一,他對繞過密支那,經高黎貢山回國不贊成。他認為,目前杜聿明手中尚掌握有4個師,應集中兵力,乘敵人立足未穩,實行強攻,奪回密支那、八莫,開啟歸國通路。第二,他對繼續讓新38師斷後不滿意。他知道,密支那以西以北全是熱帶叢林,縱橫千里,渺無人煙,給養困難,前面成萬大軍如蝗群席捲而過,他的部隊跟著別人後面走,恐怕連野菜樹皮也沒得吃。孫立人認為杜聿明偏心眼,危急關頭,為救他的第5軍,不惜拿新38師墊底。
孫立人不願繞道撤退,杜聿明甚為惱怒,旁邊的新22師師長廖耀湘更是火冒三丈。廖耀湘心裡想,你新38師算老幾,不就是在仁安羌揀了個便宜?老子新22師在斯瓦河打縱深防禦戰,與日本人頭頂頭,臉對臉,打了半個月,擋住日軍兩個師團的進攻,哪點比你們差。廖耀湘是個急性子,認死理不認活人。他正眼也不瞧孫立人,對杜聿明說:“罷了,這種時候,只有自己靠得住,靠別人不行。我們備奔前程。”
孫立人與杜聿明已成僵局,經廖耀湘一激,崩了。而且,來卡薩開會之前,孫立人接到史迪威和羅卓英的電報,命令新38師隨他們退往印度。於是,孫立人站了起來,毫不妥協地說:
“副座,以目前本師位置,離中緬邊界尚有千里之遙,且道路艱難。而去印度只有300餘里。古語日,兩利相較取其重,兩害相較取其輕。既然都是撤退,何不選條近道。我決定本師先撤往印度,再假道回國。”
說完,孫立人拿起軍帽,走人。
從杜聿明指揮部回來,孫立人立即部署部隊改道向印度撤退。其時112團在溫藻被日軍包圍。孫師長決定先解112團之圍,開啟通向印度的道路。
5月10日,孫立人率師主力向溫藻急進。12日,在溫藻火車站與日軍接火。圍攻112團的日軍荒木部隊,已苦戰三日,精疲力竭,抵擋不住孫師的猛攻,向南潰逃。孫立人乘隙迅速撤出溫藻,脫離戰場,向西撤退。
通向印度的道路上到處都是被遺棄的戰車和火炮,看車號正是英軍裝甲第7旅的裝備。
有的坦克被炸燬擺在隘路,當作路障。想起撤離曼德勒時,亞歷山大給他那個“再見“,孫立人心中極為憤慨:和英國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