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正是他一手操辦的。在署理內務府總管事為皇太后操辦喪事的三個多月裡,他兢兢業業,認真負責,令皇帝十分滿意,如今將正白旗事務交由他辦理,是皇帝對他的肯定和鼓勵。
七阿哥、十阿哥、十二阿哥這三人互不結黨,每人各執一旗,相互制約。皇帝用意很明顯,這次出兵**,十四有戰功可得,留在京城的阿哥們各有各的差事,誰也別擠兌誰。
皇帝的三道聖旨環環相扣,猶如一盤精妙的棋局,進可攻,退可守,可謂用心極深。
十四正值壯年,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這在歷年的木蘭秋獮、南苑行圍之中皆有體現。皇帝命十四率軍西征,是讓十四發揮所長,也是給他機會建立戰功,積累政治資本。皇帝固然喜愛十四,但是十四此次西征手握重兵,他又不得不提防十四。
安排四阿哥的人年羹堯在四川掌控大軍糧餉的補給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給十四封一個“大將軍王”的頭銜,乍看起來,十四既是“將軍”又是“王”,好像非常威風勇武,但仔細一琢磨,這個封號模凌兩可,不倫不類。說十四是將軍,他又是皇帝封的王爺,說十四是王爺,這個王爺竟然是沒有王號的。
 ;。。。 ; ; 戰與不戰,朝堂上,文武大臣、宗室王公各持己見,相持不下。一個月後,皇帝力排眾議,連下三道聖旨,讓第二次出兵**成為定局。
十月十二日,皇帝於太和殿頒詔,封皇十四子固山貝子胤禎為撫遠大將軍,率精兵十萬出征援藏。其纛用正黃旗之纛,照依王纛式樣。
十月二十日,皇帝允四川巡撫年羹堯奏請,以其“軍興以來,辦事明敏”,升其為總督,兼管巡撫事,統領軍政和民事。
十月二十六日,皇帝諭令皇七子胤祐、皇十子胤誐、皇十二子胤祹分理正藍、正黃、正白滿蒙漢三旗事務。
皇帝的第一道聖旨冊封十四為撫遠大將軍,領兵前往**平叛。十四是皇子,皇帝將皇子派往前線,指揮大軍,這表明了皇帝將準噶爾趕出藏地的決心。皇帝膝下皇子眾多,唯獨挑中十四作為主帥率軍西征,這是對十四委以重託,也是給十四一個建立功勳的機會。
十四出征,皇帝令其使用正黃旗纛,式樣依照王纛,這對只有固山貝子頭銜的十四來說是破格授封。正黃旗是皇帝親統的上三旗之一,正黃旗纛代表皇帝御駕親征,皇帝不但准許十四用正黃旗纛,而且旗纛的樣式又依照王纛,這意味著十四是以“王”的身份代父出征,“大將軍王”的稱號由此而生。
皇帝的第二道聖旨升四川巡撫年羹堯為總督,同時兼任巡撫之職,這是吸取了第一次出兵因“矢盡糧絕”而全軍覆沒的教訓,要年羹堯在四川為西征大軍做好後勤保障工作,確保武器糧餉補給充足。
年羹堯是四阿哥旗下的包衣奴才,也是四阿哥側福晉的兄長,這是人盡皆知的事。皇帝安排這樣一個人在四川掌握大軍糧餉和後方補給,看重年羹堯的辦事能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有年羹堯,這個四爺黨的人在那兒看著,是對十四以及十四身後八爺黨人的牽制,讓十四即使軍權在握,也不敢調轉矛頭,逼宮謀反。
注:十阿哥的名字叫胤【礻我】(與“娥”同音),拼音輸入法打不出這個字,word字型檔裡好不容易找到了,但更新上來顯示是“□”,所以這裡一律用“誐”代替。
 ;。。。 ; ; 西北戰事急轉直下,喀喇烏蘇之戰清軍不但戰敗,而且主將陣亡,全軍覆滅,舉國上下為之震動。
大清國馬背上得天下,應該是英勇無敵,戰無不勝的。今次出兵**一敗塗地,輸得如此恥辱,給清廷帶來極大的震撼。
仗打贏了,滿朝文武一個個爭相稱頌皇帝英明,我大清國神勇威武,態度出奇統一。這下仗打輸了,官場百態現形無遺。
面對戰敗,有大臣向皇帝上書,主張再次派兵入藏,清剿賊亂,以正我大清國威。但是,更多的王公大臣被這次戰敗的結果嚇怕了,以“藏地險遠,分清邊界,即可畢事”為由勸阻皇帝,認為不宜再出兵西征。當然,有積極主戰或是消極畏戰的,就有不肯表態,既不贊成出兵又不支援不出兵,兩邊和稀泥的。
其實,這個仗要不要繼續打下去,全憑皇帝一句話。可是今時不同往日,皇帝老了,他已經不可能像二十多年前征討噶爾丹那樣御駕親征。即使他有心親自上前線,不說王公大臣們不同意,他目前的身體狀況也不允許他這麼做了。
**與青海、四川、雲南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