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部分 (第2/4頁)
交通工具類:滄海一葉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即便交出權力,也總有拿回來的時候,總比死抱著權力不放被人推翻的好。”
“你不擔心放了權力之後,被人篡位?”崇禎不相信自己兒子會被人篡位,但心慈手軟的孫子就說不準了。
“不擔心,因為我不可能將權力放給一家一姓。”朱慈烺笑道:“權力也好,金錢也罷,都如雨水一般。集於一處就是大災難,然而均分出去,恐怕只會給空氣增添點溼氣。”
崇禎算是徹底放心了,道:“這些話你也該對和圭說說。”
朱慈烺嘆了口氣,道:“父皇,兒子如今真正知道你當年的擔憂了。”當年崇禎對朱慈烺說:皇帝可以不在乎天下所有人的看法,不在乎身前身後的褒貶,但終究會在乎兒子的看法。
當時的朱和圭只是個小肉團,朱慈烺對此毫不上心。
如今朱慈烺卻不敢給朱和圭看他苦心記錄的日記,不敢讓朱和圭知道他的父親其實是個未達目的不擇手段,心中沒有絲毫仁義誠信概念的小人。最為痛苦的,就是朱慈烺明明是這樣的小人,卻還是要教育孩子:誠實,守信。
小人的處世手段,、偏偏還有君子的價值觀,就像是後世那些自己亂穿馬路隨地吐痰的父母,仍舊教育孩子要看紅綠燈、聽老師的話,做個講文明懂禮貌的好孩子。
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這樣的自我悖離吧。
難怪自己好像更喜歡和圻呢,或許就是因為他敢直面自己內心中的**,卻沒有任何羞恥感。
朱慈烺心中暗道。(未完待續。。)
七二七 誘敵深入
當年崇禎是皇帝,朱慈烺是皇太子,父尊子卑,根本不可能有今日這樣的交流。
到了朱慈烺和朱和圭這邊,年紀閱歷的差異如同山海,要想坦誠布公地交流也實在有些困難。朱慈烺已經發現朱和圭的性格缺陷許多都是自己介入教育過多而產生的,對此就更加不敢輕易矯正。
皇后段氏也發現了朱慈烺對兩個兒子的不同態度,只是並不相信皇帝會廢太子。從她的角度來看,反而應該擔心皇帝為了保證皇太子的江山穩固,將幾個小兒子打發得遠遠的呢。
“自秦皇以來,像皇爺那般寵愛太子的皇帝恐怕還真的沒有。”段氏對前來覲見的幾位王妃說道,一則是事情如此,一則也是穩定人心。
因為最近京師有了不好的傳聞,說是皇帝很不滿皇太子將宮中機密洩露出去。
就是那份皇家資產明晰賬冊。
皇家的資產其實並不是機密。
按照大明的公司法,營業額超過一定數目的企業都必須要向公眾披露財政狀況,就如後世的上市公司一樣。現在雖然還沒有證交所和股票市場,但傳統上的商號已經發行了上百年的商業票據,在朱慈烺看來可以算是股票的雛形,當然也有必要建立公示制度。
更何況這種制度在收稅查賬上有天然優勢,非但方便官府查,也方便同行競爭對手舉報!
當這些企業在公佈財報的時候,皇家作為其股東,理所當然也會出現在上面。只要付出一點勞動,就能很輕鬆掌握皇家資產的基本資料。關鍵就在於這份資料是在宮中總結的,是陸素瑤以宮中女官的身份總結給皇太子的,而非以舍人科印君的身份總結出來的朝廷公開檔案。
這種情況之下。皇太子拿給黃宗羲,而黃宗羲竟然“不小心”讓朋友看到了,這似乎就有些讓人不悅了。
尤其是皇帝的鐵桿忠臣,十分不高興。
皇太子本身與這些忠臣就不怎麼往來。尤其是錦衣衛和東廠,其身份原本就很敏感,而皇太子還未意識到情報機構對權力的重要性。皇太子更喜歡跟不受重用的翰林們往來。總覺得能夠從他們身上學到知識,學到品味,學到人生道理。
這種傾向如何能夠讓那些以技藝入仕的皇帝鐵桿安心?
難道眼看著百年之後,大明再走回國變前的老路麼?
非但技術官僚不樂見,新學出身的官員們不樂見,就是吳����淼某�彌髡�梢膊煥旨��
為何?
因為主政派很清楚現在皇帝推行的制度,實在太方便他們發展家族勢力了。
照國變之前的科舉難度,要出一個進士得祖墳埋得好。然而現在呢?只需要兒子稍微爭氣一些,將新學讀完。總會有個體面的位置等著他。
如果未來的皇帝跟翰林們走得近了,再次回到那種“非進士不授顯官,非翰林不入內閣”的遊戲規則,誰最吃虧?還不是沒有科舉功名護身的保皇黨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