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必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他接著說:“咸豐年間太平軍大肆興兵,當時的清朝政府內憂外患,財政危機,為支撐大量的軍費開支,不得不發行‘戶部官票’和‘大清寶鈔’紙幣,同時開始鑄造‘當五’至‘當千’,緩解財政危機帶來的困難。”
在座的人紛紛點頭,雖然說的有點籠統,卻能證明陸晨對這段歷史的確有一定的瞭解。
陸晨繼續說道:“按照當時的慣例,平錢稱為‘通寶’,“當十”至“當五十”稱為‘重寶’,‘當百’到‘當千’就稱為‘元寶’,不過也有例外,當時的福州寶福局,卻沒有遵守相關規則,鑄造出正面‘咸豐通寶’背面‘大清一百’的這枚錢幣,就是‘咸豐通寶’的來歷。”
“不錯,不錯,看來你也是下過一番功夫的,不過不要自滿,相比在座諸位前輩數十年苦功,你還差得遠。”吳老笑眯眯的,雖然說‘你還差得遠’,可誰都能聽得出來,他對陸晨的表現很滿意。
能迅速判斷出咸豐通寶的真假,代表眼力已經有一定火候,知道來源,說明他不是信口開河,作為一個年輕人,能有如此能力和見地,堪比一些人二、三十年的苦工,眾人心中暗自點頭。
雖然只是一個簡單的古幣鑑定,可至少讓古玩協會的成員們,對陸晨有一個良好的第一印象。
“我也來湊湊熱鬧,兩個小瓶子,大家不妨鑑賞一下!”楊老笑眯眯的,拿出一對紅瓶子。
是一對乾隆梅瓶,瓶口很小,越向口處越往外撇,瓶頸很細也很短,下面突然變得寬闊起來,就像是一個大肚子,到底部的時候向內收回,平底,通體紅色的釉,釉色鮮紅,色澤明快、亮麗,整體都很光潔。
兩隻梅瓶,讓人一看就有一種眼睛一亮的感覺,擺在桌子上賞心悅目,不愧是古代文化的結晶。
梅瓶的造型,出現在唐朝時期,不過最為流行的時期卻是在宋朝,一直延續到了清朝時期。
在唐朝時期,有一部分梅瓶的外形,看起來就像是一隻倒起來的雞腿,也被人稱為‘雞腿瓶’,宋朝時期稱為‘酒經’、‘經瓶’,而梅瓶的稱謂,則是後來才有的,民國時期許之衡的書《飲流齋說瓷》中解釋說:“口徑之小,僅與梅之瘦骨相稱,故名梅瓶也”
照例,一個人一個人的傳下去,鑑賞,鑑定,最後還要做出一個結論,是真是假!
“好東西,老楊,有這樣的好東西,你怎麼早不拿出來?”吳老面前擺放著一隻大紅梅瓶,手裡拿著一個放大鏡,仔細觀察,不時還轉一圈,甚至把梅瓶放倒,觀察梅瓶底部的情況。
瓷器鑑定,甚至每一件古玩的鑑定,都不能一蹴而就,都需要仔細而全面的觀察、判斷。
當然,陸晨的金光例外,只要掃描透視一下古玩,就會得出準確的結果,快速而簡單。
不過要是太過依賴金光,就不會有進步,雖然一輩子都不會打眼,卻一輩子只能是個門外漢。
他已經意識到這一點,所以除非是特殊情況,遇到古玩的時候,他都會採取正常的鑑定方式,仔細檢視細心鑽研,先憑藉自身的能力做出判斷,然後再用金光佐證,並且在平時的時候,也不忘努力學習。
所以,他才能在短時間內,積累大量的古玩知識,取得非常驚人的進步。
兩隻梅瓶,被一個一個的傳過來,很快就到陸晨手上一隻。
他首先看了一下最明顯的標誌,底部的底款,確實是六字雙排底款,從款識上上看不出問題,再看包漿,也有厚有薄,不像是人為加上去的,人為新增的包漿,就像是一層塗料塗抹上去,十分均勻卻不自然。
自然形成的包漿,有些地方會經常接觸其他物品,就像是瓶底接觸桌面,會造成一定的摩擦,形成的包漿有摩擦痕跡,而其他的地方,有的地方摩擦多,有的地方摩擦少,自然就表現出不同。
人工也能做出一些摩擦痕跡,可是大都很規律,而自然形成的擦痕,每一次摩擦都不一樣,輕一次重一次,左一次右一次,疊加起來,雜亂無章,所以稍有經驗的人,都會看包漿的狀態。
包漿也不是唯一的判斷依據,有一些仿品的包漿就很自然,比如清朝其實流傳下來的仿前朝古玩,傳承到現在就會形成自然真實的包漿,此時如果以包漿作為判斷依據,就只能上當被騙了。
金光掃描,陸晨心中有底,放下第一隻梅瓶,傳下去。
第二隻梅瓶也傳過來了,和第一隻梅瓶相比較,第二隻有些遺憾,瓶口處有一道細微的裂痕。
瓷器是很嬌弱的,稍不小心的磕碰,就可能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