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不進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定是已經滿足或者放棄了自己的人。滿足的人那麼一定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自喜自矝的,如果這樣的人停止不前,結果必然是被取代或者被超越。放棄自己的人就更不用說了,把自己都可以放棄,學習與進步還有什麼用。這樣的人的結果鐵定是被淘汰。如果是被高高興興的淘汰也無可厚非。但是我想這個世界上應該沒有人這樣的胸懷吧!
學無止境不僅是一種方法,更加重要的是這是一種心態。我們不可能完全掌握真相,只能在追求的過程中無限的接近於真相。接近於真相者,亦為至智至聖矣!‘以無止境為目標人能做到的’與‘以達到止境為目標人能做到’的相差是很大的。這就是小龍哥的哲學之一“以無限為有限!”——不設限制可破任何限制!
說實話;本節放到這裡真的是連本人都覺得怪怪的;但是相信看我書的人還是以草根階層為主的;都知道好文憑不如好爸爸;沒有好爸爸的命;就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追求;去完善。想要得到必先付出;得到的越難;付出地越多。
附 公交車上隨便想的,以作為本節"教育下一代,何去何從?"的答案
封建社會為什麼會落後?假如每一個皇帝都如老李一樣厲害,那麼我們過得一定比現在好。但是不能奢望每一個都如老李一樣厲害。那麼歷史必然具有突變性,攤到昏君,社會自然一落千丈。也就是說帝王制不具有可持續性。
社會的永續性由什麼來體現?
土壤。
我想了很久才想明白,意識形態決定社會形態。
什麼樣的土,什麼樣的菜!
教育到底失敗在哪裡?
教育落後的根源在教育意識的落後。
在公交車上,聽著隆隆的車水馬龍,人聲鼎沸,我才想明白。
營造一份積極、創新、德知同補的氛圍,就是教育的全部
對比上面的定義,我知道為什麼改同沒改了。
第十二節 以不變應萬變
第十二節 以不變應萬變——舉一可以反三
從最基本的說起,當認知到了一定的程度,當經驗到了一定程度,我們就能夠在紛繁的變化中捕捉到共性,前面講過,要懂得人,就要在瞭解共性的基礎之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實際上不僅僅侷限於人,對於很多事情的認知我們都應該是瞭解共性的基礎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萬物皆來自同一規律必然意味著萬變不離其宗的道理。
我們認識世界的過程是一個尋找規律的過程,將非邏輯的東西變成邏輯的東西,這些東西在物理與數學上體現的相當明顯,以前搞不清楚為什麼蘋果要落地,於是找到了萬有引力這個規律,再將之推廣開來,適用與萬物,這就變成了理論。日常生活中我們沒有必要老講理論,這種捕捉規律而應用的模式叫做經驗。當然,經驗比之那種應用與萬物的規律是有區別的,因為這是隨立足點的不同,侷限性也不斷變化的。也就是說,有的經驗我們能推廣的很開,有的卻只侷限於很小的範圍。
舉一反三這一節我之所以單獨成節,是因為它可以節省我們很多的工作。時常遇到這樣的事,有的朋友過來諮詢我問題,比如愛情,我告訴了他怎麼怎麼做,他說懂了。然後過幾天,可能又跑來問工作的事。再過不了多久,又跑來問什麼朋友呀、家庭關係呀之類雜七雜八的東西。他倒問的很high。可我回答的早不想回答了。類似的事有很多。記得以前讀書我們都知道,解具體某一道題是沒有意義的,而是要掌握其中的方法然後去解答類似的題,這樣才能叫做掌握知識。這就是為什麼我不斷地求迷徒們構建自己的思想體系,唯有思想為一個整體,那麼才能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這樣才能以不變就萬變。要學會遷移!要學會掌握共性。
事物總是太多,僅從表面上看肯定是琳琅滿目,於是很容易為表象所迷,於是解決但可以肯定他們之間一定是存在共性的,所心我們是不用一件一件的瞭解某一事物,而根據與之相似的事物可就以推斷出這個事物大概是什麼什麼樣的。所以可以把這個看作是認識事物的一種方法。
我們的世界是如下圖的:
請至吾部落格下載有圖版本,目錄有個“返回目錄頁”,然後有個“去作者部落格”。或者直接Google谷歌:莫如冰
根據原理二:任何一個穩定的系統,都必然經過簡單到複雜的過程!我們的世界是複雜的,那是因為經過了無數時間的積累,而將這種時間效應體現的結果一下子放到人的面前,問,世界是什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