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不進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讓大家無知!
一隻螞蟻
有一隻螞蟻
它能搬起比它身體重很多倍的東西
很神奇
這隻螞蟻
它搬呀搬呀搬
每天都搬東西
一直搬了三百萬年
他的力氣已經大到可以搬起比身體重很多很多倍的東西
有一天
人們看到一隻螞蟻在搬一根樹
幾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讚美道:“造化之神奇!”
這隻螞蟻拍拍手
道:
“這有什麼!
總有一天,
我要搬起一座山”
後記 迷徒之破繭化蝶
後記
迷徒之破繭化蝶
思考人生以來,一轉眼十三年過去了。進入這個圈子再出來,本人用了整整十三年。不過還好,十三年能跳出來,相信在整個歷史上,本人也是腿腳最利索的幾個,太多的人被困在這個圈裡面一生不得門而出。
十二歲後,我一直都在想得失的問題,從得失,到人生,再到生命,再到世界,就如鴉片一般,泥足深陷。我也想過問別人答案,希望有人能作我的指路明燈,結果太失所望。什麼樣的答案都有,林林總總,五花八門。身邊的人都給不了我答案,那我只有自己找答案,我想總會有人思考過這個問題吧,無意間看到叔本華的一本書《愛於人生》,這是對我影響最大的一本書,我只讀了一半,沒有全部讀完。這個傢伙是一個唯意志論的禁慾主義者,我明明知道里面有些東西不對,那個時候卻提不出理由來反對,我果斷的放棄接受他的思想,因為我知道,那時的我就如一張白紙一般,被塗上什麼思想,就是什麼思想,而我,一向都要強,不喜歡亦步亦趨。雖然放棄得快,那半本書,讓我變成了禁慾主義,(那書花了大量筆墨講慾望),哲學家的思想太深隧了,太強大了,就算是一套自欺欺人的理論,你也很難找到破綻。感覺上它不一定全對,但就是沒能力反駁(那個時候15歲,太弱了)。於是從此以後,再也不看哲學家的書籍。所以就算我的偶像;康德。我也從來沒有讀過他的一點作品。我一定要自己找到答案,然後去跟他們印證答案!
於是我不斷問我自己為什麼,為什麼,去思考,去印證,去爭論,直到18歲的時候,接觸馬列唯物,當時就如撥開雲霧見青天一般,覺得他們想的東西,跟我想的非常一致,更比我係統,所以那個時候我的馬哲是全年級最好的,讓我知道怎麼去看待事物。不過到了後來我就覺得他們講得有點虛,尤其是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有偶然,矛盾既鬥爭又統一。看起來相當精闢,仔細去想,卻不知所云,我認為這些是‘哲理現象’。於是那個時候我就打算,去完善唯物的基礎理論。我思考過矛盾的機制,提出過“矛盾模型”,但總不能完美解釋事物的衝突變化,後來的結果,就直接把這兩個東東扔掉了,於是我構思了‘天平受力模型’‘蜂巢聯絡模型’‘事物兩面性’,發現不用矛盾的思維方式,照樣解釋得瀟灑,於是正式將“矛盾”“偶然必然”踢出我的腦袋。其實,我估計,老馬極有可能也搞不清楚事物為何會在矛盾的對立中體現出統一,於是他生造出來了一個“既對立又統一”。這樣,矛盾與統一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同時也可以想像,老馬當年思考出“即對立又統一”的理論時,多麼的欣喜若狂。而叔本華在看過“辯證法”的時候就冒了兩個字:“詭辯!”。後來,我之所以討厭哲學,也有以上的原因,因為要玩哲學,
必需且必須學會一種能力——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就是‘自圓其說’的能力。而思想與哲學的區別也正在此,思想編向于思維,而哲學當然也有思維,但還要做成學問與學術。因為在我看來,哲學不應該是“思考所得+自圓其說”的產物,而應該是“思考所得+水到渠成”的產物。不過很遺憾。如今的哲學就是一個菜市場,浮燥、嘈雜、虛妄,所以我叫它“菜市哲學”,這個時代是“菜市哲學”時代。所以我不與人談哲學,也不交流哲學。掉身份。於是,我與哲學劃清界限,我玩思想,不玩哲學,哲學問題一律不懂,好也罷,孬也罷,都與哲學無關。
坦白的講,我很悲哀,失去了太多的東西,高三的時候想這些狗屁的東東,讓我頭痛的要命,結果只考入了一個三流學校,也沒有考到自己喜歡的系,又失去自己喜歡的人。當人生跌入低谷的時候,我腦子裡還充斥著這些垃圾問題。我喜歡跟人討論這些問題,希望從別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