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2/4頁)
一半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保,還不上我找你要。最後那村裡不但農民跑乾淨了,連地主都跑了。 孔聖人曾經曰過,“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所以這個殺身成仁,捨生取義是君子,逐利的是小人。所謂士農工商,商人居四民之末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逐利。《琵琶行》“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樑買茶去。”人家不輕離別沒法養活你,白居易很瞧不起人家,商人重利輕離別,而你王安石整天琢磨的也是這個。民不加賦而國用饒,你整天逐利吧,你就是小人,小人怎麼能治國呢?
中國古代一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官不與民爭利。你當官了,不能做買賣跟老百姓爭利。其實今天很多國家都是這樣,我當了市長,我們家人要開公司,你能競爭過我嗎?你一點轍沒有。所以官不能幹這個,不能與民爭利。而王安石他乾的這些事就是與民爭利,民不加賦而國用饒。那麼那些地主難道不算民,他也算呀,你這就算與民爭利了。所以這些東西就成了保守派攻擊他的口實。後來很多保守派講王安石變法有種種弊端,那個並不是人家憑空編的,他確實存在這些問題。 王安石變法之後,朝中的大臣就分成了*和舊黨。*上來就打舊黨,舊黨上來就打*,黨同伐異,這樣的結果就使得北宋大臣之間的黨爭越來越激烈,也是後來造成他亡國的一個重要原因。
王安石變法在歷史上評價不高,但為什麼在教科書上給無限拔高,因為我們誤讀了列寧的選集。列寧說王安石是中國的改革家,列寧這麼說,其實是括弧裡邊的一個註解:王安石是中國11世紀的改革家。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其實沒有給王安石這麼高的評價,列寧是為了向俄國人介紹誰是王安石,說明王安石的身份,才說他是中國的一個改革家。
事實上王安石在很多地方都是被寫入奸臣傳的。歷史對他的評價不是很高,天下騷然,黨同伐異,黨爭視同水火。原來朝廷的矛盾沒這麼厲害,現在一下子各種矛盾都給王安石激發出來,所以他的變法最終還是失敗了。甚至有人說這北宋滅亡都是王安石惹的禍。
6 引狼入室 與狼共舞(1)
草原上稱帝
北宋只是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並沒有完成國家的統一。同北宋並立的少數民族政權,有契丹的遼、女真的金、党項的西夏。
契丹在遼河,當時叫西拉木倫河上游,是遊牧漁獵的這麼一個民族。唐末的契丹勢力開始發展,漢族農民遷到長城以北,契丹人學會了種植、建城、農耕。 十世紀初,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提倡農業接受漢族文化。耶律阿保機明顯是契丹話,他建國之後改名叫耶律億,名字也改成漢族的名字了。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建立了契丹國,定都上京,他就是遼太祖。少數民族的領袖都有各自的叫法,匈奴叫單于,突厥叫可汗,吐蕃叫贊普,他們只有入主中原之後才會建立帝號。像五胡十六國時期,五胡也是入主中原才建立帝號。而這個契丹人在草原上就建國稱帝,一切還都跟中原一樣。 遼有五個首都,整個遊牧民族和他的皇帝就在五個首都轉著住,上京是臨潢府今天內蒙古的巴林左旗。
契丹人創制了契丹文。它是在漢字的基礎上創立的,但比漢字複雜得多。契丹文現在已經變成一種死文字了,就是怎麼都不會有人讀。契丹文常用的是3000多個字,我們現在能夠認出來的是500多,因為這個遼朝書禁甚嚴,他跟北宋的往來全是漢文,所以連北宋人都不認得契丹文。
漢字是單音節字,契丹語是多音節,所以他用漢字來記述是很不方便的。比如說天,咱們寫出來就是個天,念就唸作天。契丹人要念成騰格里(音),寫出來也非常的麻煩。一個字念仨音很彆扭,所以等遼一滅亡,這個契丹文也就隨著遼的滅亡退出了歷史舞臺。電視劇《天龍八部》裡蕭峰他爹被人誤殺了,在那個牆壁上刻字。香港拍的劇,蕭峰他爹刻的是蒙古文,我很佩服導演,沒讓他刻英文。大陸拍的,刻的就是契丹文。
耶律德光時期契丹得到了幽雲十六州,改國號為遼。
耶律德光就是遼太宗,遼的第二代皇帝,德光這名字已經完全是漢字了。幽雲十六州的幽州就是咱們北京,今天的宣武、豐臺兩區。遼不是五個首都嘛,遼的南京叫析津府,就是北京;遼的西京是雲州,就是山西大同;東京是遼陽,中京大定,就是內蒙寧城,出寧城老窖那地方。它五個首都,倆在幽雲十六州,這是後晉皇帝石敬瑭割讓給遼的。他讓遼幫他滅後唐,他就把幽雲十六州割讓給遼,然後四十五歲的石敬瑭拜三十六歲的耶律德光為義父,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兒皇帝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