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道諭旨,幾乎是向世界宣告了透過和平方式開啟中國大門的不可能。
在地理大發現之前,中國對外部世界一直是懷抱著相當興趣的。漢武帝多次派人外出探險,與歐洲遙通聲息。唐代開始,中國對外貿易已經相當繁榮,“自伊吾以右,波斯以東,職貢不絕,商旅相繼”。各色人種的商人聚集長安,一直是大唐開放氣派的一個標誌性證明。兩宋海外貿易更為繁榮,數代皇帝對外貿都十分重視。北宋神宗曾說:“東南利國之大,舶商亦居其一焉。”因而他要求臣下“創法講求”,以“歲獲厚利”。南宋偏居東南一隅,對海外貿易的依賴性更強。宋高宗說:“市舶之利最厚,若錯置合宜,所得動以百萬計”,“市舶之利,頗助國用。宜循舊法,以招徠遠人,阜通貨賄。”南宋外貿收入在國家財政中佔據了相當重要的分量。大元王朝的開放直接導致了《馬可?波羅遊記》的誕生。馬可?波羅記載當時刺桐港(泉州)繁榮的盛況:“船舶往來如織,裝載著各種商品……這裡胡椒出口量非常大,但其中運往亞歷山大港以供應西方各地所需的數量卻不到百分之一。大批商人云集於此,貨物堆積如山,買賣的盛況令人難以想象。雖然貿易關稅和運費加在一起佔到了貨物價值的一半以上,但剩餘的一半仍有很大的利潤。”
十五世紀末、十六世紀初的地理大發現使人類社會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變局。從十六世紀起,西方國家以葡萄牙為先鋒跨越重重大洋終於來到久已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