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部分 (第1/4頁)
幽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個位置太誘人。
方子茗撇撇嘴,在顧家的花園裡轉了一圈,道:“我最近在寫本雜記,等我寫好,你幫我看一下。”當大女兒和六皇子成親,新皇繼位時,他就知道自己在仕途上應該沒有什麼大的發展了,現在兒子方瑞在翰林院上值,他平日裡除了教導孫子,竟然無事可做,考慮一番後,就準備把自己在各個地方任職的一些經歷寫出來,就算不刻印出售,留給兒孫看也不錯啊。
最重要的是,他其實挺羨慕老友著書立作的事,立德立言立功才是讀書人最大的追求,而以好友目前的成就來看,他很有可能在大夏曆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青史留名是每個文人無法拒絕的誘惑。
“這個好說。”顧青雲一口答應,他想起前幾天拉謝長亭去看自己畫作的事,暗下決心一定要認真看,不能像謝長亭那般敷衍,只會不斷地說“好好好”,這一聽就是不走心。
兩人又說起最近的熱門事件,前任左丞相壽寢正終,享年七十八歲,諡號為“文忠”,這是個美譽,讓顧青雲等文官羨慕不已。
“也不知道你死後會得到什麼樣的諡號?希望排名靠前點。”說到這裡,方子茗開始替顧青雲擔憂起來。
對大臣的諡號自古有之,宋代以來,文人做官都想得到一個諡號,尤其是“文正”,這代表著文人的最高榮譽,得到文正這個諡號的人,一般都是和皇帝關係較好、在當時有很大影響力的文人。
誰都想朝廷給自己的諡號是排在前面,這可是寫進史書,光宗耀祖的事。不過前朝之後,諡號就逐漸規範起來,到了本朝就有規定:一品大臣過世,按例請皇帝決定是否授諡。一品以下官員除非特旨,例不授諡。得諡號者只有曾入翰林,或獲授大學士者才用“文”字。而“文”字的諡號中,又以“文正”最為難得,只能出自特旨,不能由群臣擅議。'注'
顧青雲入鄉隨俗多年,參加大大小小的聚會無數,自然知道世人的心理,他現在聽方子茗這麼一說,忍不住笑道:“我現在活得好好的,這個離我太遠了,暫且不去提。”諡號不諡號的他倒是不怎麼在乎,有的話他會高興,沒有也行。
“不說這個,對了,我聽說你最近接到皇家書院的邀請,你覺得無事可做的話不如去教書。”顧青雲提議,他現在很關心老友們的精神狀態,連同張修遠一起。
他這次急匆匆上京就有少年同窗好友趙玉堂離世的緣故,他不想留在林溪村觸景傷情,又覺得自己年紀一天比一天大,以後熟悉的好友會慢慢變少,於是越發珍惜如今的生活。
“嗯,應該會去,讓我再想想。”方子茗答道。
顧青雲最終在七十三歲那年正式致仕,這一年,顧傳恪三十三歲,剛剛金榜題名,考上庶吉士進入翰林院上值。想到兩個兒子和大孫子都在官場,他就當機立斷地退下來,不顧皇帝的挽留。
在家中休息不到兩個月,在皇家書院山長的勸說下,顧青雲再次執起教鞭到書院教書。
顧青雲八十三歲時,顧家已經是五世同堂,這一年殿試後的榮恩宴,時隔六十年他作為特邀賓客再次參加,與重孫子一起,羨煞世人,這可是了不得的事情,整個大夏朝三百多年的歷史裡,只有不到三十人獲此殊榮。
致仕後,顧青雲仍然沒有放棄研究數學等自然學科,他一生桃李滿天下,所帶領的城南四合院逐漸成為夏朝最初的研究院。這裡的人奉行“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的理念,講究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時刻保持和其他強大國家接軌,學習先進理論。
在顧青雲不在後,研究院由他的弟子張振之負責,之後是他最小的關門弟子方琛繼承和發展。由於有商家的大方贊助,研究院研究出不少利國利民的器具,遇到難題時,甚至還與朝廷的工部、翰林院聯合起來,共同攻克。
又由於堅持鍛鍊,生活規律,飲食清淡,注重養生,顧青雲享壽一百二十二歲,含笑而終,是全國聞名的壽星,也是史上有準確記載的長壽之人。
顧青雲一百一十九歲那年,他依然在京城居住。這時顧家已經七世同堂,單是他這一支的子孫已經達到兩百多人,要不是他記憶仍舊清晰,還真記不住那麼多人。
這一年,蒸汽機已經開始投入使用,大夏在海外佔據了一些島嶼和土地,國力強大,國家繁榮昌盛。
過一百二十歲整壽那一天,來顧家老宅祝壽的人擠滿了整條街道,一片熱鬧非凡。
這天一大早,顧青雲睡不著就早早起來,他先在後院打完一套拳,又繞著他種植的瓜果花木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