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套筒(有)外部螺紋用來和炮尾環擰在一起,同時套筒在尾部收縮和炮管壓緊為一體。122mm坦克炮(a-19或d-25t未知)在設計時就將絕大部分重量至於尾端,這樣就能最大程度上解決(坦克)重量配平問題。炮尾有兩大塊的炮尾環,尾部的卡圈將炮尾環和炮管緊緊扣
起。就火炮而言,它們整體上都是傳統的結構設計,並且有與德制(二戰)火炮相似的卡圈設計。此外所測試的76mm火炮型號,不能確定是坦克炮還是野戰炮。
4種火炮的化學成分分析如表1所示:
76/85/122mm坦克炮的炮管制作鋼材是鎳-鉻-鉬-釩脫氧鋼,其中的鎳和鉻元素含量接近。同型別火炮鋼材比較的話,美國製鋼材鎳和鉻元素含量是它的2倍。此外,蘇聯122mm野戰炮的材料成分要更接近於國內的同型號武器。它的炮尾環、阻鐵、鎖緊卡圈的成分由鎳-鉻-鉬或者鉻-鉬合金鋼構成,唯一由普通鋼(僅含有少量的鎳、鉻、鉬成分)製成的部件是76mm火炮上的鑄造炮口制退器(帶炮口制退器的,可確定為zis-3某型號,野戰炮無誤)。
整體而言,在機械效能方面,這些火炮可以和國內在二戰時期生產的同類武器相比。(但是)在低溫下的切口彎曲衝擊(實驗)中,這些武器的表現很差,和如今的(工藝)標準相比顯得不足。然而要知道的一點是,畢竟在二戰之後,我們國內也沒有(在)低溫條件下對剛才硬度的硬性條件要求。所有毫無疑問的一點是,二戰
時生產的同類美式武器(在低溫下)也絕對不會比這些蘇制火炮硬多少。
大體來講,蘇聯火炮鋼材的質量與美國相比多少要顯得那麼次一些。這主要是前者含有更多的雜質,並且製作更加粗糙。除了(前面提及)76mm鑄造炮口制退器外,其餘的均為傳統的鍛造工藝。
(此句有部分單詞看不清,大意翻譯如下)造成火炮在低溫下切口彎曲衝擊相對差的表現,透露的資訊是熱加工處理時的工序不盡完善。儘管某些情況下,這種不完善可
能是由極少的合金含量所引起的淬硬性不足所致的。但是這裡導致硬化處理不完善的原因在於淬火階段鋼材的冷卻速率過慢,這也暗示著淬火時使用的冷卻劑很可能是油或者是溫水,而非直接在冷水中迅速淬火。
蘇聯火炮的身管相比之下顯得較硬脆,因而在操作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炮管和炮尾環斷裂事故(尤其是低溫、高壓下使用),這樣子會降低武器的服役壽命。
炮管圖如下:
第二節:坦克鋼裝甲
(我們的)測試團隊得以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到蘇聯坦克還是在1943年。當時蘇聯政府送來了兩款坦克(t-34和kv-1)進行表現測試,地點是在阿伯丁地面測試場。當時(我們)將坦克車體、炮塔上的裝甲(包括焊接部分)切割分解下來送至watertownaresnal進行合金成分分析,接下來從這些報告中得出瞭如下的一些結論:
1。在分析中我們發現了四種型別的合金鋼:
錳-矽-鉬鋼,用於製作較薄的軋製鋼
鉻-鉬鋼,用於製作較厚的軋製鋼
錳-矽-鎳-鉻-鉬鋼,軋製/鑄造鋼材均有運用,厚度為2-5英寸不等。
鎳-鉻鋼,用於鑄造相對厚一些的裝甲。
在錳-矽-鎳-鉻-鉬鋼和錳-矽-鉬鋼中,矽含量很高,約為1-1。5%。此外,除了鉬元素的應用外,似乎找不到其它和合金保護有關的製作工藝措施了;還有,從合金硬化處理角度來看,這些合金元素的含量顯然過高了。
2。對於t-34坦克的裝甲而言,除了弧形鑄造部分(bowcasting不知道具體是哪個部位)為非熱處理外,其餘都經過了熱處理,並達到了極高的硬度(布氏硬度430-500)。估計是為了保證將抵抗特定級別的穿甲彈能力極大化(雖然這樣的代價是降低車體對於彈道攻擊的整體抵抗力);kv-1的車體經過了熱處理,其硬度幾乎達到了美國水平(布氏硬度280-320)
3。(蘇聯坦克)裝甲鋼的質量可以從差到極佳進行分類。估計在各類鋼材製作時採用了樣式相當廣泛的生產工藝。部分軋製鋼
採用了良好的斜軋工藝,而另外的一些則是垂直軋製的;鑄造工藝得到了極廣範的應用。t-34的鑄造炮塔質量很好,不過在檢測中,發現kv-1的炮塔上有相當數量的熱撕裂和縮孔。此外,t-34的形鑄造部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