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3/4頁)
絕對60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有能力僱研究人員。不過,他有雄心壯志,他的座右銘是“幹,就得有個樣子”。他具有實現大目標的非凡能力。
與多數美國科學家一樣,海耳非常欣慕霍普金斯大學的成功。成立於1876年的霍普金斯大學徹底改變了美國高等教育的面貌。它仿效德國大學的模式,在教師中強調學術研究,提倡加強研究生與導師的聯絡,在教學中引進了研討會的形式,即一小組學生在教授的幫助下就某些問題進行討論。學校的目標是指導研究生如何獨立地開展科學研究活動,在這一點上,德國體制成效卓著。對科學研究進行理性的培養同樣也引起了一些實業家的關注。石油大亨約翰·洛克菲勒有感於霍普金斯大學取得的成就,為新的芝加哥大學提供了資金。只要有錢就能開辦學校,舉國上下日益尊重科學,錢也容易籌集了。海耳也許設想,自己在西海岸能夠建立一種新的科學機構。他運用其他學科的工具來研究天文現象,並且著書立說創立了他所說的新天文學,這使他在科學界聲譽鵲起。他在1899年寫道:“新天文學是一門新的學科,天文學家本身並不能回答所有問題,他們需要和物理學家、化學家通力合作。”他覺得可以在帕薩迪納實現他這一合作研究的理想,並著手開始工作。首先,他說服當地一所職業學校斯洛普理工專科學校校董會,取消了基本技能的培訓課程和藝術課程,轉而強調工程本科課程。在他的提議下,一位與他見解一致的朋友被選為校長。接著,他又四處募集資金建設新的實驗室,同時還開始尋覓科學研究的人才。
海耳深諳其中之道。一些實力雄厚的基金會,如安德魯·卡內基基金會和約翰·洛克菲勒基金會,開始向科研事業注入資金。但是金錢的分配並不是平均的;它們眷顧那些卡內基所稱的“傑出人士”,也就是少數科技精英,這種人能夠確保投資得到回報。如果精英能到帕薩迪納來,那麼金錢也會隨之而來。但是,如果沒有像樣的設施,海耳就無法吸引他們前來。而斯洛普理工專科學校只有一座空空蕩蕩的教學實驗樓。他設法在校董會中煽動起一股擴建學校的熱情,同時加倍努力地遊說卡內基基金會在資助他的威爾遜天文臺之外再投入一些金錢。
同時,他把觸角伸向科學界,瞄準了那些最優秀的人物。他最早接觸的一個人是前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現在的朋友,全美知名度最高的化學教師,阿瑟·阿莫斯·諾伊斯。
諾伊斯是個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先輩是1630年來到馬薩諸塞州定居的英國清教徒。他的父親是一位律師,一位對歷史和寫作的興趣遠遠超過賺錢的紳士。諾伊斯成長在小鎮紐貝利坡,儘管家境並不富裕,但照樣被認為出生於名門。長大之後,清教徒的傳統在諾伊斯身上日益顯著。他的性格謙和——甚至有些羞怯。他尊重知識,反對炫耀財富,習慣於一天工作16個小時以上。學生們經常發現他在實驗室裡過夜,連吃早飯也不出門。
諾伊斯對母親感情深厚。在她的引導下,諾伊斯熱愛文學。他能夠大段大段地背誦詩歌——鮑林記得不是現代詩歌,而是“優美的古典詩歌”——這令學生和同事們讚歎不已。諾伊斯相信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統一的,包括科學和藝術;他可以給朋友寫一封關於熱力學的長信,署名是“一位藝術家”。
諾伊斯早年對化學產生了興趣,但貧窮使他只能等到獲得獎學金之後才進入麻省理工學院深造。獲得碩士學位之後,他選擇了一條19世紀50年代美國許多有志於化學事業的學生所選擇的道路,到德國跟隨大師們學習。他本想當一名有機化學家,但是在萊比錫他被精力旺盛、具有超凡魅力的青年科學家奧斯特瓦爾德①深深吸引。
①奧斯特瓦爾德(Wilhelm Ostwald,1853—1932),德國化學家,因對催化作用、化學平衡及反應速度等方面的研究獲1909年諾貝爾化學獎。在哲學上提出“唯能論‘”。
儘管只有35歲,奧斯特瓦爾德就以他的研究工作和遠見卓識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他外表溫文爾雅,實際卻精力過人,多才多藝(除了在實驗室工作之外,他還會彈琴、譜曲,精通哲學),而且他具有遠見。他竭力鼓吹所有的科學都是一體的,不同的學科之間可以取長補短。他特別希望“用物理的火炬照亮化學的暗室”。在他看來,物理比化學更為進步,更加精確,更富有理論性。化學家收集事實;物理學家解釋事實。他與另外幾位心心相印的學者共同建立了一門新的交叉學科,即後來的物理化學。這門學科借鑑了物理學的技巧和方法,把化學的研究重點從化學物質轉向化學反應,從單純地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