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天下為公。先生之志,世界大同。三民建國,允執厥中。況在吾校,化被春風。江流不廢,終古朝宗。”這是國民黨要人張靜江的手筆。紀念碑平臺正面上刻“親愛精誠”4字校訓,則是仿校長蔣介石的筆跡而作。紀念碑基座周圍還刻著孫中山及當時一些國民黨軍政要人對軍校師生的訓詞等。
黃埔軍校的這座紀念碑基座工程之浩大,是其他幾座孫中山銅像的基座無法比肩的。紀念碑削山而建,僅碑座就高達40米,加之碑座是建在小高地上的落差,佔據制高點,更顯得紀念碑十分雄偉壯觀。紀念碑正對著滔滔珠江水,那裡有孫中山革命鬥爭的遺蹟,寄託著軍校師生對孫中山先生的深切懷念。但是,由於設計這個紀念碑基座時,孫中山銅像還未運到,紀念碑基座的設計者不知是疏忽,還是由於被軍校廣大師生對孫中山的愛戴精神所感染,在他們的心目中,孫中山先生的銅像是非常高大的。黃埔軍校豎立的孫中山銅像是由牧田祥哉親自監工鑄造的,軍校建造銅像基座時,銅像還沒有運到,當孫中山銅像運到後,基座已經建成。這時才發現銅像與基座的比例很不相適,但也只好如此將就著把銅像放了上去,40米高的座頂上的2。6米高的孫中山銅像卻顯得矮小了。到過黃埔島的人們,只要留心都會發現這一比例失調的現象,這不能不說是這座紀念碑的美中不足之處。但這也恰好從另一方面說明了軍校師生對孫中山的真摯感情。真可謂,原是弄巧成拙,反而又拙中見巧,拙中見其精神。
黃埔島上的孫中山銅像周圍是一片開闊的綠化地,此地原是中山公園。公園內原來還有10餘座題名碑,將黃埔軍校開辦以後的官佐員生姓名刻於石上,以示勉勵,但碑石早已不存。現舊址紀念館的工作人員結合景點,整治和美化周邊環境,在銅像下佈置了具有嶺南特色的、低矮的園林綠地,以保持視線的開闊通暢。
梅屋莊吉出資鑄造的這4尊孫中山銅像現雖已鑄立70餘年,但在有關部門的管理和保護下,仍是栩栩如生。滄海桑田,星移斗轉,孫中山銅像依然挺拔在高山之巔,巍然屹立,俯視著中華大地。他身披大衣,若有所思的昂然神態,讓人肅然起敬。如今,大批的遊客來到銅像下參觀、瞻仰、留影,緬懷孫中山先生的偉業,評點腳下山川勝蹟,論說剛翻過去不遠的那頁歷史。
景色宜人的中正、仲愷、濟深公園
隨著軍校不斷壯大,學生人數不斷增多,軍校還在黃埔島上依山傍水、風光旖旎之處開闢公園,供軍校師生在假日和閒暇時間休息和遊玩。黃埔島面積雖小,卻修建有4個公園。軍校在建設中山公園(孫總理紀念碑山腳至珠江邊)過程中,還同時建設有仲愷公園(東征烈士紀念坊內)、中正公園(又稱黃埔公園,在現黃埔造船廠辦公樓至牛膀山)、濟深公園(北伐紀念碑南,現成為黃埔造船廠宿舍區)。如今,這些公園多數湮沒在其他建築物之中,只有慢慢去搜尋才能找到一些遺留的痕跡。
中正公園,是為了紀念當時的軍校校長蔣介石而建,蔣介石後改名中正。該公園由黃埔公園改建而成,位於柯拜船塢西側小山周圍。原來的黃埔公園建於清光緒年間,大門上方掛有兩廣總督岑春煊寫的“黃埔公園”牌匾。此地是島上重要歷史遺蹟之一,山上遠眺古亭,珠江帆影,魚雷局、柯拜船塢盡入眼底。黃埔公園內小樓曾是孫中山多次來到島上進行革命活動的落腳點之一,特別是在南下護法時期,多次重要活動即在這裡舉行。1917年9月1日,國會非常議會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當日下午,孫中山在黃埔公園舉行大元帥授印禮,發表就職答詞和就職宣言。孫中山在遷移到市區河南大元帥府之前,還曾把黃埔公園作為暫時的帥府,並曾經在此地指揮艦隊反擊叛軍。孫中山北上與吳佩孚談判前,曾在此園內對黃埔軍校師生作最後一次演講。據黃埔老人回憶說,孫
黃埔島上的中正公園一角(1986年11月攝影)
中山講話時,不用麥克風,偌大的公園,每個角落都能聽得清晰透耳。1926年底,黃埔軍校在島上籌建幾大公園的同時,將黃埔公園進一步擴大,修整美化,將此園改名為“中正公園”。1947年,國民黨海軍造船所在公園牛膀山山頂建造一座兩層磚木結構洋樓,取名為“中正樓”,是蔣介石南巡時到黃埔軍校小住的官邸。經過幾十年的變遷,遺址改觀很大,中正公園現已經成為黃埔造船廠的一角,昔日的建築物只留下兩個古樸的涼亭,舊貌猶在。該園現仍用“中正公園”舊名。從園內“中正樓”遺留下的花階磚、地基,仍可依稀辨認出當年的舊址痕跡。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