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3/4頁)
江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王朝!
然而,政府玩弄紙幣過了頭的話,就會應了中國那句老話——“玩火者必自焚”。
第一個“玩火自焚”的主兒,還不是發明紙幣的宋朝,而是“引進先進文化”的大金朝。
金朝統治者打敗北宋之後,發現居然有紙幣這種好玩意兒,可以肆意掠奪民眾,於是立馬就開始“向先進文化學習”——1153年,金朝仿照著“交子”這個名字,設定交鈔庫,發行“交鈔”紙幣。交鈔分為大鈔(1、2、3、5、10貫)和小鈔(100、200、300、500、700文),以7年為一界,界滿以舊鈔換新鈔,回收舊鈔,其發行手段完全和交子一樣。
3。2古代中國鈔票史(2)
金章宗就任CEO之後,乾脆廢除了交鈔七年一界的制度,改為“永久通用”。
“我的地盤我做主”,大爺我想什麼時候發就什麼時候發,而且還要無限期流通……
就這樣,與現代世界各國紙幣發行制度最相似的紙幣制度建立起來了。
一開始,為了在印鈔上“節省”,金朝的交鈔印刷以大面額的居多,自然引起大鈔貶值,北方人認死理,比較粗,覺得大面額的太多,於是拒收1貫以上的大鈔。
大鈔被拒收,金朝朝廷乾脆大量增印小鈔——看看政府這歪心操的!
大鈔小鈔忽然都多了起來,自然是物價飛漲,人們於是對小鈔也開始拒收。
金朝統治者一看不行,乾脆霸王硬上弓,下令嚴禁議論鈔法,而且規定民間不管什麼交易,超過1貫以上都必須用交鈔,商旅攜帶現錢不能超過10貫……
大金朝崇尚武力,與周邊的南宋、西夏、西遼和蒙古戰爭不斷,為了籌措急劇上升的軍費,把濫發交鈔作為主要法寶——1210年,僅發軍餉就運送交鈔84車(這種貨幣單位!),導致交鈔在市場上根本無法流通,形同廢紙(“交鈔之輕幾於不能市易矣”)。
金宣宗貞祐二年(1214年),中都城(今北京)被蒙古人包圍,金朝開始增發20~100貫的大額交鈔,隨後立即跟著再增發200~1000貫的大鈔。
結果想都不用想了,每貫鈔貶值到一錢,貶值率,物價飛漲,“死者不可勝數”。
貞祐三年,看交鈔實在不能流通了,金朝朝廷宣佈廢止這種紙幣,開始發行另外一種叫做“貞祐寶券”的紙幣。
可這個“貞祐寶券”,由於政府發行量上仍然是絲毫不控制,不到1年就又再度貶值了,導致的結果是——“河北大飢,民相食”。
貞祐寶券及其五十貫、五貫的完整鈔版' 圖片來自百度百科'
1217年,看著銅錢上的那個“通寶”名稱老百姓挺認可的,於是金朝趕緊發行“貞祐通寶”(是紙幣,不是銅錢),規定1貫相當於白銀1兩。
老百姓一下子還真被糊弄住了,以為這和銅錢一樣,也就用了幾年。
可惜,過了5年之後,大金朝政府故伎重演,發行量劇增。
百姓就醒悟過來了——原來還是在耍我們啊?
立馬,又是貶值。
1221年,看著前面的“貞祐通寶”都能糊弄老百姓好幾年,金朝趕緊發行了“興定寶泉”,但經歷過上一次,這次老百姓學精了,到第二年這玩意就不能流通了。
金朝政府又試著改個名字,叫做“元光重寶鈔”,但民間直接拒絕使用,朝廷企圖再次來霸王硬上弓,強迫民眾接受,但結果就是“市肆晝閉,商旅不行”。
大哥,我怕了你了,店鋪關了,不做生意了,行不?
也就是說,到了大金朝最後十幾年,經濟體系和紙幣信用已經完全崩潰,民間要麼採用實物交易,要麼使用白銀,完全不用紙幣了!
此後的大元朝,在鈔票使用上,走得是和大金朝幾乎一模一樣的路子。
作為典型的遊牧民族,蒙古人從部落時期一直到成吉思汗去世前夕,都沒有錢幣的概念,通常直接採用牲畜進行交易,實在要用到貨幣的時候就用金銀、珠寶、人參、虎皮啥的。
後來窩闊臺大汗攻滅金朝,哇,一下子發現了紙幣這種好東東,也就也照貓畫虎,學著金朝的樣子,發行“交鈔”,不過只是在特定的區域流通,有點像宋朝的交子紙幣。
忽必烈當了大汗之後,開始發行通行全國的“中統元寶交鈔”,隨後又改改名為“中統元寶鈔”,前一個以絲做本位,以錠為單位;後一個以銅錢為本位,以文和貫做單位。 。 想看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