絢爛冬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檳玖恕5蹦曖兇擰霸紫嗪戲侍煜率蕁鋇乃搗ǎ�綣�飧鏊搗ǔ閃⒌幕埃�敲矗�鈑寫�硇緣模�褪搶詈枵碌睦霞伊恕R殘恚�雜謖飪櫫戀兀�詈枵碌娜犯赫�劾邸2恢皇槍�ィ�拱�ㄏ衷諍徒�礎�
在村落正中,我們看到了那口非常著名的古井。這口井在明清時的《合肥縣志》以及後來的李氏家族的碑刻文獻中,都有明確的記載。有許多文章在寫到李家時,都提及這口井給李家帶來的好運。這口井始於明朝,是一個姓熊的官員組織挖鑿的,所以一直稱為熊磚井。據說,正是這口井給李家帶來了鴻運———從李鴻章的家世來看,先世本姓許,祖居地在現在鄱陽湖湖口一帶,而後才遷居合肥東鄉的。到了李鴻章八世祖許迎溪這一代,許迎溪與同莊李心莊既是姻親,又是好友。李心莊無子,便請求收養許迎溪的次子慎所為嗣。由此,許慎所便改姓李了。直到現在,當地民俗仍有“許李不通婚”的規矩,那是因為,他們本來就是一家人。
李鴻章的祖先們一直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即使到了第六代也即李鴻章祖父李殿華時,家境依然窮困。到了年終,上門討債的人如過江之鯽。從第七代李文安開始,李家開始發跡,三代中竟有四人考取了進士,還有很多人考上了舉人、拔貢、秀才……據說,這是因從李文安開始,李家搬到了熊磚井邊,天天喝著這口井裡的水,沾染了井的神奇。現在,這口井仍然在用,從井口往下看,井中的水似乎很深,也很清。但大理石的井欄已殘敗不堪了,這麼多年村民們一直扯著繩子從裡面汲水,井欄上已明顯鐫出了幾十道深深的痕印,而且明顯地缺了一塊,遠遠看去,就像一件破敗的玉器。據說,李鴻章發跡後,有一位廬州知府為了沾上李家的“官氣”,偷偷地鑿下了井欄上的一塊石頭,回去雕刻成官印。現在,井的周圍,居住著的都是與當年的李家毫不相干的農民,年輕人平時在城裡打工,村裡的婦孺老少,則仍在這裡種田,養著雞鴨魚豚,說著同樣口音的合肥話。不遠處,有一片樹林。據說,當年李鴻章的祖父李殿華就葬在熊磚井以北的那片樹林裡。但現在,當年的墳墓已蹤跡全無了。
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是李家發跡過程中一個關鍵性的人物。李家到了李鴻章誕生那一年,在當地,已是富庶人家了。李文安在中年之後中舉,這在當地來說是一個驚天動地的大事了。李文安共有六子,分別為瀚章、鴻章、鶴章、蘊章、鳳章、昭慶。這個舊式的知識分子雖然資質平平,但卻有著相當好的大局觀,而且在教育子女上有著獨到之處。長子李瀚章一直跟隨曾國藩,李鴻章發跡之後,李瀚章也曾官至兩廣總督;李鳳章棄官從商後,生意做得非常之大,在全國各地,有無數地產和財產;至於鶴章和昭慶,後來的人生道路也是一個從商,一個從官,也算是好的結果。李文安雖然沒有等到這一天,但他在地下有知,對這一切,也該是釋懷於胸了吧。
第二章 塵歸塵,土歸土(3)
少年的李鴻章就一直生活在祠堂郢村,間或,他也會到附近的於灣等地走走親戚。李鴻章從小就天資過人,志向高遠,內心也極為敏銳。他先後拜堂伯李仿仙和合肥名士徐子苓為師,攻讀經史,打下了紮實的學問基礎。與此同時,少年的鄉野生活也給李鴻章的成長積累了非常好的草根經驗,積蓄了李鴻章出人頭地的願望,也使李鴻章在本質上成了一個實際而不迂腐的書生。這種草根經驗為李鴻章後來在亂世之中崛起提供了寶貴的財富。李鴻章成年之後,身材頎長,一表人才,極具方巾之氣,擁有宏大的抱負和志向。這可以從李鴻章20歲時所寫的一首詩中看出:
丈夫事業最當時,一誤流光悔後遲。
壯志不消三尺劍,奇才欲試萬言詩。
聞雞不覺身先舞,對鏡方知頰有髭。
昔日兒童今弱冠,浮生碌碌竟何為?
——李鴻章《二十自述》
1843年,李鴻章在廬州府學被選為優貢,時任京官的父親李文安從北京來函,叫李鴻章入都,準備來年的順天府鄉試。收到父親的來信後,李鴻章興奮異常,他意識到自己報效國家,實現抱負的機會終於來到了。從祠堂郢村老家出發,包括在去京城的路上,李鴻章一共提筆寫了10首《入都》詩。這一組詩,一直為後人所傳誦。
丈夫隻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一萬年來誰著史?八千里外覓封侯。
定將捷足隨途驥,那有閒情逐水鷗!笑指瀘溝橋畔月,幾人從此到瀛洲?
頻年伏櫪困紅塵,悔煞駒光二十春;馬足出群休戀棧,燕辭故壘更圖新。